饭后或夜间,一股酸味从喉咙涌出来,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受,但也有不少人以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实这极有可能是一种常见的消化性疾病——胃食管反流病。
研究表明,肥胖的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更高,其原因主要是肥胖患者的腹腔压力更大,引起食物反流至食管。体重越高,越容易发生胃灼热、泛酸症状。
食管是食物到达胃内的唯一通道,正常情况下,食物不会反流。我们的食管下端有食管下括约肌,控制食物的进出。在食管和胃的连接处,有一个“单向阀门”,叫贲门,犹如一道安全闸,防止食物和胃酸逆流而上损伤食管。然而,当“闸门”松弛了,胃内压力升高时,就会将胃、十二指肠内容物挤压到食管,出现一系列反流症状,时间长了,还可能诱发食管癌。
胃食管反流发生机制如图2-1所示。
图2-1 胃食管反流发生机制示意图
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原因有:过多食用甜食、浓茶、咖啡、烈酒等食物;胃内压力太大及腹压增高;服用某些引起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的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此外,吸烟、酗酒可能减弱食管下段括约肌的防御功能,造成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有哪些危害?
胃食管反流除了泛酸、胃灼热、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出现胸痛、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或食管外的一些症状,如咽喉炎、慢性咳嗽和中耳炎等;还有其他并发症,如长期口腔溃疡、支气管炎、打鼾、牙病,甚至引发哮喘。
胃镜(内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最常用、相对准确的方法,并能判断胃食管反流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同时可进行24小时食管pH测定,方法是将极细的pH探头经鼻插入食管下段,记录24小时内食管腔内的酸度变化,能详细显示胃酸反流、昼夜胃酸反流规律,并分析出pH值改变与症状之间的关联度,诊断更加可靠。
饭后一个动作自测是否反流:吃完饭坐在沙发上,弯腰抱着腿坚持10秒钟,如果出现泛酸、胃灼热、胸口火辣辣的疼痛、咳嗽等症状,则有可能是胃食管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