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陷阱:如何识别沟通陷阱并实现职场跃迁

第四节 走出困境:如何修复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字体:16+-

陷阱4:职场中所有人必须平等,处境必须相同。

那么,职场中应该如何运用“共情沟通”的方法呢?

简单。共赢和共鸣,既可以只取其一,也可以二者兼得。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多种排列组合的方式。

举一个“二者兼得”的例子:

一个上司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猛烈抨击他的下属:你是怎么搞的?上个月总共谈了六个客户,却崩了三对,一个客户都没拿下!业绩是零!你是猪脑吗?比你晚进公司好几个月的同事都已经成业务骨干了,你还在拖大家的后腿,好意思吗?你到底有没有干劲和自尊?整个部门都被你害惨了,知道吗?

显然,这是一场典型的“暴力沟通”。除了让上司自己发发邪火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如何巧妙地激活这场沟通,令其有意义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

先试试目前市场上大火的“非暴力沟通”方式。

这场对话的开局将是这样的:

上司:你上个月总共谈了六个客户,成交率是零。我感到很失望。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把成交率提高一点,起码成交一个客户。这样我和大家都能好过一些,对你自己也有好处,你说呢?

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是不是感觉好些了?

没错,这种沟通方式貌似效果好了些,可往深里想想,却“细思极恐”。还是那句话,“谈了六个客户却一个都没成”这个事实本身就极具杀伤力,并不会因为你没有做评论,只是客观地陈述了事实而有任何轻缓。相反,还很有可能是一种冷暴力,令你的下属不寒而栗。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说你的感受,提你的要求,都有可能让冷暴力的程度进一步加码,使沟通更难修成正果。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看看“激励式沟通”的效果如何。

上司:你上个月谈了六个客户,一个都没谈成。不过没关系。新人嘛,适应业务总得有个过程!不用有心理负担。好好干,我看好你!

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好像感觉更好了一些。可却依然“细思极恐”:明摆着自己的表现极其“菜鸟”,上司却说“看好你”。这是什么意思?是给我下了个套吗?万一我下个月的业绩依然很差,上司会怎么对我?想想都可怕!

可见,上司越说“不用有心理负担”,下属的心理负担就越重。

究其原因,这种沟通方式看似在激励下属,其实却不然。在这一语境中,上司依然是个“甩手掌柜”,把所有责任和负担都推给了下属,好像一切与自己无关,所以还是难让下属真正心服口服。

诚然,下属确实应该独立承担责任。不过这是一般的原则论。作为一个上司,在具体处理日常工作细节的过程中,不可如此教条,一定要灵活一些,通融一些,人性化一些,你的团队才能更有效率,更有战斗力。毕竟打造强大的团队,才是你的最终使命,不是吗?

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领导,才是真正高水平的领导。

接下来,我们再尝试一下“共赢”和“共鸣”的沟通方式。

上司:你上个月谈了六个客户,一个都没谈成。不过没关系。这事儿不怪你,这是咱俩的事儿。常言道“兵(上尸下从)(上尸下从)一个,将(上尸下从)(上尸下从)一窝”,下属不给力,上司也难辞其咎。这样,我有个建议,从这个月开始,咱俩一起谈客户。你冲在前,我给你断后。给你当参谋,当助手。有什么情况,咱俩随时商量。能教你的教你,教不了你的咱俩一起想办法。最后你出成绩,功劳是咱俩的,你别跟我抢功;你不出成绩,失败也算咱俩的,我也肯定不会都赖到你身上。这样一来,只要你能出成绩,咱俩就都有好处——老板面前,我有光彩,升得更快;你自己挣到钱,也能跟老婆孩子交差,还能捎带着改善同事们对你的印象,可谓“两全其美”。所以咱俩这是各取所需,谁也不欠谁。总之一句话,从此往后,你我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相摽着,谁也跑不了。你看怎么样?

这样的场面,大家感觉如何?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回,相信你会有一点点“信服”“心服”的感觉了。

这就是将“共赢”和“共鸣”合二为一的沟通方式。

让我们分析一下:

共赢:这种沟通方式里不存在常见的“双方各退一步”的问题。谁也没妥协,谁也没做牺牲,而是分别得到了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这就叫“双方都实现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只不过利益点各不相同而已。鱼与熊掌完全兼得。

共鸣:这种沟通方式还巧妙地实现了“共鸣”的目的,把沟通双方的立场从“彼此对立”转化为“命运与共”,从“敌人”转化为“战友”。一旦做到这一点,沟通的暴力属性就必然会被最小化,乃至彻底消灭,也就是所谓的“消灭沟通”。

特别需要强调一点:所谓“各退一步”“妥协”“牺牲”这些说法是特指双方的利益高度重合,不得不有所取舍的情况。而事实上,在人际关系,特别是职场人际关系中,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存在着无数可能性。既有交叉、重合的利益,也有分散、独立的利益。情况不一而足。所以,只要你不从一开始就放弃,肯思考、肯动脑,就一定能找到沟通双方各自独立的利益。然后集中火力,猛攻这些单独的利益点,必然会有所斩获。即便不能大获全胜,起码也不会颗粒无收。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就看你是不是一个有心人了。

当然,职场中的共情沟通,其前提依然是人际关系。你要确保和你的沟通对象之间的关系,至少不是一种僵化、濒临破裂或已经破裂的状态,否则任何技巧都帮不了你。

那么,如果你与同事的关系,确实已经非常糟糕,导致所有的沟通都一筹莫展,又应该如何改善、如何修补这样的人际关系呢?

秘诀就是四个字:解开心结。

要知道,重塑人际关系,并不代表你在职场中的处境必须和其他同事完全相同。从结论上说,每一个人的职场环境和处境都是不同的。这是职场常态,完全不必过于介意。

还有就是,即便你的职场人际关系很融洽,也不意味着别人做的事你能做,别人说的话你能说,别人享受的待遇你能享受。

没有这回事,从来没有。总的来说,在这一点上,人人平等。你以为自己被特殊对待,其实别人也会这么以为,只不过你们彼此都没有意识到罢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和人的性格不同、天赋不同、价值观不同,甚至外表、气质、履历、待人接物的方式等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不同”,从整体上构建了每一个人在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结构既有共性的成分,也有个性的部分,且往往后者大于前者。换言之,它是每一个人在职场中的“阶级属性”或“个人名片”,给每一个职场中人打下深深的烙印,令人很难摆脱——其实也无须摆脱。你只须顺其自然,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即可。往好听里说,这是你的职场风格;往难听里说,这是你的职场宿命。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是清华毕业的高才生,且是一个典型的“白富美”,有世界五百强的傲人履历;而与你同期入职的同事,却是一个三流学校的毕业生,身材矮小,相貌平平,还有口吃的毛病。那么你想想,你们俩在职场中的处境和待遇,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

所以,你们一定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话,他能说,你不能;有些事,你能做,他不能;有些人,可以和他成为莫逆之交,而和你却极可能仅是泛泛之交。反之亦然。

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如果你是这种情况,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的人际关系或职场处境遇到了天大的难题。可能你需要做的,便不再是重塑关系、改善处境,而是顺其自然乃至甘之如饴了。

换言之,你的当务之急是面对现实、想通逻辑,以此解开心结,放自己一马。当你自己轻松了、自然了,其实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这个时候你才会猛然惊醒,之所以自己的人际关系一度异常艰难,很大程度上恰恰要怨自己:因为觉得遭遇不公,所以才会心情抑郁;因为心情抑郁,所以难免会在待人接物时表现出不满;因为总是一脸的官司,所以人家才会对你敬而远之。

归根结底,罪魁祸首还是自己。

可见,修复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关键是要避开所谓的“公平陷阱”“处境陷阱”。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公平”,很多时候,也许“不公平”本身就是一种“公平”,反之亦然。

同样的道理,你在职场中的处境,也许远没有你自己想象得那般艰难,可能极易修复,甚至无须修复。只要你能参透职场人生的本质,就会感到豁然开朗、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