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5:暴力就是暴力,不存在是否“善待”的问题。
沟通的本质是暴力。解决沟通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消灭沟通。
但是,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种绝对不能乃至绝对不应消灭的沟通呢?
答案是肯定的。世界上存在这样的沟通,前提是要为它的暴力本质定性。
还是那句话,任何沟通必然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暴力,绝对的“非暴力沟通”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沟通本身能够或应该存在,其暴力属性必须得到有效的处理或控制。
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沟通的暴力本质定性为正义的或善意的。亦即“正暴力”或“善暴力”——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可以或应该存在。
显然,与其对应的两个词是“负暴力”和“恶暴力”——在这种情况下,应最大可能消灭“沟通”。
区分暴力属性的方法无非两种:一曰“程度”,一曰“性质”。
其一,程度。
这一点很好理解。当暴力的程度低于某个标准线的时候,“负、恶”属性就会极大地缓解,尽管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其“正、善”属性也会相应增加,但至少这种暴力程度的沟通是可以被接受的。
其二,性质。
暴力,亦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剧烈的暴力,依然有可能是正义的,具备这种程度的暴力的沟通也是可以被接受乃至被鼓励的。
举几个例子。
批评、争吵与警告。这几种沟通形式的暴力程度显然都不低,在日常生活中却比较常见。
不否认这些沟通方式中有许多糟糕的例子,可是正面的案例也不少。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比如说争吵。这几乎是中国人最常见的一种沟通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沟通一旦演变成争吵,便会立刻偏离方向,极难修成正果。不过,是否能拿出结果有时并不那么重要,争吵的过程本身也许更有意义。换言之,人们有时需要争吵一下。不为达成什么共识,只为发泄郁气、表明立场或捍卫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争吵就有可能是有益的。它非但不会破坏人际关系,相反有可能会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强化乃至升华彼此的感情,起到情感润滑油或催化剂的作用。
所谓“不打不相识”“小吵怡情”“打是亲骂是爱”等说法,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不过,争吵这个东西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便会伤人害己。
本来想“不打不相识”来着,结果真打起来却成了冤家仇人;本来想“小吵怡情”来着,结果真吵起来却变成“大吵伤身”;本来想“打是亲骂是爱”来着,结果真打骂起来却弄成家暴、离异……
这样的场面,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家常便饭。
可见,给争吵附上“正”和“善”的属性绝非易事,委实得花费一番心思。
再来说批评。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批评既是一种暴力,也是一种权力。而且这种权力普遍存在于人际关系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并常常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比如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尽管表面上看似只有前者批评后者的份儿,实则不然,在某些情况下,后者也有批评前者的权力。换言之,批评只有对错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不过,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技巧罢了。
总之,在“正确”遇到“错误”时,“批评”至少是一个可选项,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么,批评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许多人认为批评是为了“教育”,是为了让犯错的人知错、改错。其实,对于批评来说,“改错”这个目的也许能实现,但“知错”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伪命题。
理由很简单。除了极个别的案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知错”这件事都无须通过“批评”的手段去做。大多数人会在犯错的第一时间知错,且既然已经知错,必然也会产生一定的改错动机。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说批评有时依然是必要的呢?
是为了惩罚。通过惩罚进一步增加犯错的成本,从而进一步强化改错的动机,激发改错的行为。
换言之,与多数人的想法完全相反,“批评”鲜少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基本上只有“惩罚”的功能。当然,你也可以将惩罚本身视为一种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手段要比人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方式简单、粗暴得多。
有鉴于此,批评的手段一定要慎用、少用,因为“惩罚”这个东西一旦用得过多,就会产生两个弊端,一个是令惩罚对象麻木,另一个是给惩罚对象带来过于深刻、过于持久的心理创伤。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令惩罚失效或起到反作用。总之是得不偿失。
举个形象的例子。
比如说小朋友犯错误可不可以罚站,可不可以打手心?或许可以。因为“罚站”和“打手心”会有惩罚和威慑的效果。
可如果天天罚站,天天打手心,还会有用吗?显然就没用了,因为这会造成暴力的滥用,让惩罚失去效果。
同理,厉声训斥、棍棒伺候(热暴力)或冷嘲热讽乃至完全无视(冷暴力)属于典型的暴力升级,会给小朋友带来持久性的心灵创伤。这样的做法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制造更多、更严重的问题,所以完全不可取。
可见,将这些行为称为“教育”,或美化为“为了孩子好”是多么荒诞不经。
总之,暴力必然会带来创伤。只有可控的创伤才能构成“教育”,不可控的创伤只能构成“教训”。尽管教训也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是这样的教育却是通过“反面教材”来实现的。既然是反面教材,便必然不会是“正”的、“善”的,只能是“负”的、“恶”的——对方之所以会激起改错的动机,拿出改错的行为,是因为你说的话或做的事极大地伤害了他,而不是深深地触动了他。对他来说,这样的经历简直是一场噩梦,他绝不想再有第二次。所以他才会顺了你的意,做了你希望他做的事。
问题在于,这种改错的表现并非出于知错,甚至会对知错的动机造成伤害,并有可能埋下逆反或报复的种子,从而为他日犯下更大错误埋下隐患。
显然,这样的“教育”还是不要为好。
遗憾的是,无论是批评、训斥还是棍棒教育,这些本该慎用的沟通方式在生活中被滥用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俯拾皆是。而且重点在于,做这些事的人尽管嘴上喜欢唱高调,其真实目的却并不那么光明正大。
当他们不能慎用、善用,而是滥用、恶用了暴力时,那么他们的目的往往是满足施暴的快感。
不少批评别人的人,心里完全明白这样做不管用或用处极小,他们之所以坚持批评,就是为了享受批评别人时的快感。换言之,被批评的人越痛苦,他们就越快乐。他们是一群典型的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因此,这是一群自私的人,尽管他们有权,却滥用了手里的权力。
由此可见,做个正义和善意的批评者实在是无比重要,却也相当不容易。
最后,再来看警告或正告。
与批评相比,这种沟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相对较少,却也绝非罕见。通常情况下,人们使用这种较为剧烈与极端的沟通方式,是因为觉得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或重要原则受到了冒犯。
坦率地说,警告颇有一点“外交辞令”的味道,其背后有一股隐隐的杀气,暴力属性及威力级别都相当高。一旦警告无效,剩下的就只有战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撕破脸”了。
不过,正因如此,一般来说,当人们走到这一步的时候,至少已经做好了撕破脸的心理准备。这就意味着他们对这段关系(职场或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已然不报什么太大的希望,所以分分钟可以战斗,可以鱼死网破。
当然,还会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所谓的“虚晃一枪”或“虚张声势”。也就是说,发出警告的人未必真正想破坏这段关系,可又确实对关系中的某个事件或因素忍无可忍,因此寄望于“秀强硬”来逼退对方或使对方就范,从而为自己的困境解套。
但是,无论哪种可能,警告这种沟通手段的火药味都极其强烈,被警告的人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侵扰和暴力打击这一点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轻易采用这种咄咄逼人的手段去与他人沟通。
讽刺的是,如此重口味的东西,却令某些人乐此不疲。无论是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也无论关系是远是近,是好是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我警告你……”这样的措辞方式,甚至是开场白。仿佛“警告”没有什么大不了,稍有不如意,便可以警告他人。
有些人可能会这么认为:如果对方是生人,翻脸也无所谓;如果对方是熟人,也不可能轻易翻脸。所以即便“警告”不离口,也确实没有什么大不了。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大错而特错。
原因很简单。如果对方是生人,你的警告肯定会激怒对方,令冲突升级。既然大家彼此都不怕翻脸,那么一旦翻脸,便很有可能使矛盾迅速白热化,最后令结果不可收拾;反之,如果对方是熟人,确实不易翻脸。可正因如此,伤害形成之后很难在短时间内化解,往往会沉淀下来,成为他日突然翻脸的契机。
当然,即便翻脸也要警告的事情是存在的。比如,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的场合,坚定的立场、坚决的警告绝对不可或缺,因为这样的场合无须在意是否翻脸。只不过这种情况较为罕见。无论是职场还是私生活环境,公序良俗这个东西都不会轻易被涉及。因此,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警告都与公序良俗无关,只与个人原则有关。尽管每个人均有权拥有以及捍卫自己的原则,可是原则太多则往往适得其反。这样的人常常会受到排挤,离群索居。所以原则可以有,却不可滥。这是职场人士的铁则,切不可轻易僭越。
这方面的细节,我将在其他文字中详述,这里便一带而过了。
总之,暴力是可以正、可以善的,它未必是一个贬义词。即便真正的战争,也有正义的战争,何况日常沟通中的“小打小闹”。不过,暴力毕竟是暴力,稍有不慎便会擦枪走火乃至走火入魔。因此,一定要把暴力这头猛兽关进笼子里,彻底驯服它,才能使它温柔乖巧起来,真正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换言之,一定要学会控制暴力,而不能被暴力所控制。
那么,如何才能控制好沟通中的暴力元素呢?
有这样几个要点。
要点一:培养意识。
人们之所以无法在沟通中控制好暴力因素,首先与意识有关。具体来说,就是意识的缺乏和模糊。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动不动”派——这种人完全没有暴力意识,动不动就会发脾气,动不动就会与人争吵,或者批评、警告他人,整个人充满火药味。显然,无论是私生活还是在职场,这种人都属于那类令人头痛、人缘不佳的主儿;后者的代表人物是“不知道”派——他们隐隐意识到了沟通中的暴力元素,也想尽力控制其副作用,却往往不得章法,弄巧成拙。与前者不同,这样的人其实很在意人际关系,特别是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可即便他们拼命努力,人际关系的质量也始终不尽如人意,难以改善,令他们困惑、痛苦不已。
总之,无论是哪种情况,进一步强化沟通中的暴力意识是当务之急。
这就需要增强三个方面的意识培养,亦即“武器意识”“伤害意识”和“控制意识”。
任何具有暴力属性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武器”,而沟通显然具备这个条件。因此,把沟通视为武器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意味着,你要明白你的手里攥着的是一把武器,它具有杀伤力,会造成后果,所以在扣动扳机前一定要慎重。绝不可任性,更不可滥伤无辜,一定要将武器的施暴功能牢牢地掌控住,且不可失控。
一言以蔽之,当你排除了包括友好交流在内,所有其他一切解决问题的方案,确认“沟通”是唯一可行的手段时,要在第一时间意识到你将拿起一把武器,而你必须对武器的功能具有起码的敬畏感,才会让善用武器成为一种可能。
要点二:排除情绪。
有暴力必有伤害,而伤害恰恰是目的,没有伤害,则没有效果。所以伤害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必须控制伤害的范围和程度。
那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伤害呢?
答案是:在拿起沟通武器后,要尽量排除情绪的干扰,否则必须无条件放弃沟通。
理由很简单,对大多数人来说,“情绪”与“控制”是一对死敌,极难共存。这就意味着,如果要追求后者,就必须尽力压制前者。
顺便说一句,尽管极其罕见,但能够随心所欲控制情绪的人是存在的。这种人显然是不世出的沟通高手,一般人极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便如此,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最起码的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的。
举几个例子。
夫妻吵架无论多么激烈,也不会毁掉家里的贵重物品;批评下属无论多么尖刻,也会尽量避免触碰对方的底线;警告对方无论多么严肃,也要尽量防止过快撕破脸……
可见,无论多么情绪化,无论身处多么剧烈的暴力冲突,人们的底线意识还是有的。而这种底线意识,体现出的就是一种控制力。
只不过,这种控制往往是一种本能反应,并非有意为之。而任何本能反应都不大靠谱,容易失控。且一旦失控,常常会造成不计后果的暴力冲动,导致当事人做出令自己都倍感不解、极为震惊的举动。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沟通中尽情施暴后,常常会面对一片狼藉的现场及无法收拾的后果后悔、喟叹不已。
怎奈后悔归后悔,下一次遇到同样的场面照样会爆发,照样会狼藉,照样会后悔,如此周而复始,没有穷尽。
这就是无意识控制的弊端。
可见,对沟通中的情绪来说,无意识控制是危险的,只有有意识控制才真正靠谱。
那如何才能做到有意识控制呢?
简单。两个字:放弃。
放弃或暂停沟通,是最简便也最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方法。
沟通一旦出现情绪化迹象,切忌恋战,必须果断地终止或暂停沟通。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没关系,短暂放弃后再卷土重来,你会发现局面大不一样。沟通的进程会顺利得多。
有个操作细节需要注意:当双方都处于情绪化状态时,往往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对方会死缠着你不放,让你难以抽身。何况你自己也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状态,极易被对方挑衅性的言行刺激,以至于无法做出终止或暂停的举动。
所以这里面的关键点在于,放弃一定要趁早,越早越好。一旦发现情绪化苗头,便要迅速果断地放弃沟通,让双方都能相对容易、相对平静地离开现场。不要指望在不停止沟通的情况下调节情绪,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也不要指望一举搞定沟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小。必须放弃不切实际的企图,彻底换一个思路:不妨像切香肠一样,把一场艰难的沟通切成几个小段,多来几次,多试几次。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减少暴力冲动的风险。
退一万步讲,即便运用这种方法处理沟通最后依然失败,也会极大地减少现场的狼藉与无法挽回的后果。总之,你吃不了亏。
要点三:追求功利。
功利即目的。沟通中的目的意识很重要。目的意识越强烈,控制的可能性便越大,反之亦然。所以,但凡你的沟通最后失控了,十有八九与目的意识不强有关。
许多人也许很不理解:不是这样的啊!事实上,我们之间已经沟通无数次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你总不能说无数次的沟通都无法体现一个明确的目的吧?
没错,还真让你说着了。即便你沟通了无数次,可能依然缺乏一个突出而明确的目的。甚至不夸张地说,有的时候沟通的次数越多,目的越模糊,而不是相反。
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在某些情况下,越聚焦便越失焦;越强调目的,目的越不清晰。
事物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越是主张自己的目的,便会越固执;越固执,便越是让目的无法达成。
理由很简单。固执己见会让自己情绪化,从而无法换位思考,这便容易激起对方的情绪化反应,令对方也失去换位思考的动机。
当双方都死守自身立场,拒绝体谅对方,并越**绪化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要不然就是不停地说车轱辘话,一万年达不成共识,直到把大家都搞得筋疲力尽、痛苦不堪;要不然就是干脆大干一场,两败俱伤。可甭管是哪种结果,哪一个与“目的”二字有一毛钱关系?
可见,目的意识这个东西,不能从嘴里说出来,而应该留在脑子里。你应该让你的脑袋,而不是嘴巴时刻保持清醒与活跃。
所以,当你面临一个沟通现场,特别是那种火药味较浓的沟通现场时,一定要不停地在脑海里默念自己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强化自己的目的意识。而且这项操作应该贯彻沟通的始终。你越这样做,沟通现场的可控性便越大。反之亦然。因此,沟通过程中一旦有了目的失焦的苗头(比如双方开始说车轱辘话了),必须立刻暂停沟通,给自己几分钟冷静的时间。比如,你可以借去厕所的契机,做一次深呼吸,让自己沉下心来,重新明确一遍目的(沟通的初衷),捋清思路之后再回到现场。
如此反复几遍,若还是不能令目的聚焦,双方依然在各说各话,反复说车轱辘话,你便需要果断终止沟通,离开现场,以达到及时止损的目的。
说到这儿,想起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有一次,一个发小给我打电话,说他妈和一个搞室内装修的人吵起来了,而且两个人吵了一整天也没解决问题,想请我去帮帮忙。
刚好那天我有空,便爽快地答应下来,很快赶到现场。结果一到现场,整个人都蒙了。无论我怎么听,也听不明白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二位的主张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完全是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各说各话,哪儿和哪儿都不挨着。可就这样的对话,二位竟然说了几乎一整天!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才算勉强弄明白了两人的用意。其实他们各自的主张并不难理解,甚至这些主张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没有那么远,照理达成共识并没有那么难,可为什么会磨磨叽叽地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呢?
就是因为目的意识太淡薄。双方的话题总会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岔开,让沟通的目的失焦。
比方说,每当两人试图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意外。某个人在提出解决方案时的一句话、一个用词,甚至一个表情都会轻易招惹乃至激怒对方,于是双方会立刻偏离问题解决的语境,迅速开始掰扯其他的话题,而且越扯越远,越扯越激烈。且两个人均冲劲十足,仿佛八匹马也拉不回来。
这让我觉得,如果没有他人介入,此二位大神能一直掐到天荒地老。
重点在于,他们都不觉得自己的沟通方式存在目的意识淡薄的问题,而是固执地认为自己从一开始便亮明了态度,说明了想法,提出了筹码,且从来没动摇过。这样的反应令我哭笑不得,于是只好请他们二位暂时彼此回避一下,由我本人分别与二人沟通,结果仅仅用了半个小时,便彻底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半个小时与一整天,这个差距不算小。只要掌握一点沟通的技巧甚至是常识,跨越这个差距就并不是一件难事。
考虑到类似案例在我们自己身上和生活中屡见不鲜,这一点便更有了一些“细思极恐”的味道。
可见沟通问题对人类生活乃至生存状态的影响之大。
有些人也许不同意:话不能这么说,你刚才说的那个案例,问题之所以最后能被你轻松搞定,和他们二位一整天的争吵有莫大的关系。正因为吵了一整天,双方都有点累了,再加上长时间的争吵也有利于双方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理解,所以才让你捡了个便宜,快速解决了问题。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明白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大概是说,即便是反复的车轱辘话,也并非完全无意义,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令沟通具有建设性,并为最后问题的解决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样的说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却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东西:目的意识。
没错,即便没有我的介入,案例中的二位当事人在激烈争吵一天半或两天之后,也许会在弹尽粮绝、筋疲力尽之后勉强达成共识。当然,也有可能不欢而散。可现在的问题是:双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他们想要的东西,是否必须以这样的方式去获得呢?
相信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人,都知道正解是什么。
所以归根结底,“目的”两个字是一切沟通的始点与终点。时刻牢记这一点,是成为任何领域沟通达人的绝对必要前提。
对于案例中的两个人来说,强化目的意识的意义在于可控性。亦即每当出现干扰因素,即将把话题拉偏的时候,强烈的目的意识可以帮助他们保持冷静,重新把话题引回来,让沟通重回正轨。只要做到这一点,其实甭管多难、多复杂的问题都不乏妥协与解决的可能;因为问题的解决往往与问题本身的属性与演化过程无关,只与当事人的态度有关。
事物具有两面性,任何美好、和平的东西,都会有其凶暴、丑陋的一面。反之亦然。而一个事物到底会呈现哪一方面的属性,决定权往往在我们自己手里。
比如水、火,甚至空气,只要我们善待它们,它们就会为我们提供生存的可能与幸福的机会;可如果我们滥用它们,就会遭到它们的反噬,被剥夺幸福权乃至生存权。
袅袅炊烟与烈焰滚滚,潺潺流水与浊浪滔天,碧碧晴空与雾霾遮日……
善恶美丑之间,往往只在一线。
沟通中的暴力也一样。
暴力是有野性的,而野性是可以被驯服的。所以,不是暴力太多,只是暴力缺乏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