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晓xiǎo出chū净jìnɡ慈cí寺sì送sònɡ林lín子zǐ方fānɡ

字体:16+-

宋sònɡ·杨yánɡ万wàn里lǐ

毕bì竟jìnɡ西xī湖hú六liù月yuè中zhōnɡ,

风fēnɡ光ɡuānɡ不bù与yǔ四sì时shí同tónɡ。

接jiē天tiān莲lián叶yè无wú穷qiónɡ碧bì,

映yìnɡ日rì荷hé花huā别bié样yànɡ红hónɡ。

诗文大意

毕竟是西湖的盛夏六月中,

风光和其他时节迥然不同。

连接天际的莲叶无边碧绿,

映照朝阳的荷花分外娇红。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在盛夏六月中的一天,天还没亮,诗人赶到西湖边的净慈寺,送别自己的同事、好友林子方。这位朋友要到远方的福建去任职,也许是怕误了行程,所以早晨就要出发。

诗人和朋友一起走出净慈寺,这时朝阳已经升起,西湖中的荷花正是开得最盛的时候,碧绿的荷叶挨在一起,无边无垠直连天际,阳光映照下的荷花分外娇艳。

他们一起欣赏着眼前的美景,联想到不知能否有机会再一起欣赏这六月西湖的盛景,诗人决定记录下此情此景,抒发对好友无比真挚的情谊。

细品词句

许多写景古诗都是先描写景色,然后再表达感受、抒**感,这首诗却反过来:前两句先讲出对景色的感受,后两句才描写景色。

一开头,诗人直接抒发对面前景致的赞叹: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啊!风光与其他时节都大不相同。开头的“毕竟”这两个字,用得非常大气,就像在跟朋友聊天时脱口而出,西湖此时的风光真是名不虚传啊!太美了,太独特了,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可都看不到!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是什么样的景色如此与众不同呢?

后两句,诗人给出了答案:这是一幅色彩强烈、视野宽广的画面。占据画面主要部分的是无边无际的绿色,繁盛的荷叶铺满了湖面,仿佛伸展到天边。画面上的“点睛之笔”是对比强烈的红色,竞相盛开的荷花在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娇艳。因为此时的荷花开得最好,所以这样大红大绿的景色,只在六月中的西湖才能看到。

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这不是一首送别诗吗?怎么都是在写美景呢?其实我们生活里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分别的时候照张照片,记录此情此景,将来看到照片就能想起朋友、想起告别时的场景。这首诗也有这样的内涵:希望两个人能记住眼前与众不同、终身难忘的美景,而诗中无边的莲叶、艳红的荷花,也暗示出长久而浓烈的友情。

讲个故事

古井运木

南宋时杭州有位出家人,人称“济公”,他的俗名叫李修缘,法号叫道济。济公外表疯疯癫癫,也不遵守出家人的戒律,实际上却是一位扶危济困、神通广大的得道高僧,所以又被称作“济癫”“济公活佛”。民间有许多关于济公的神话传说,其中一个故事就和这首诗中的“净慈寺”有关。

据说,济公先是在灵隐寺修行,后来又来到了净慈寺。当时不巧,净慈寺失火,寺庙被烧了个干净。净慈寺的方丈妙崧长老可急坏了,他想重修净慈寺,可苦于没有建寺用的木材,全寺的出家人都愁眉苦脸,只有济公还像没事人一样,整天嘻嘻哈哈。妙崧长老知道济公有些奇奇怪怪的本领,就找他商量如何去四川找些木材。

济公笑着说:“为净慈寺做事,我一定从命,只是四川路途遥远,须得先让我美美喝顿老酒,三日后保证你有好木头用。”

长老叹口气,说:“反正你一向不守戒律,只要你能化到木头,喝酒便喝吧!”便叫人给他买来一坛好酒。

济公喝得烂醉如泥,喝完就开始呼呼大睡,足足睡了三天,可把长老急坏了。到了第三天,济公伸个懒腰,睡醒了,他一坐起来,就大叫大喊:“木头到了!木头到了!”

长老听见,忙问:“木头在哪里?”

济公说:“木头从四川顺长江而下,又漂入钱塘江,现在已经运到寺里的醒心井,叫人到井口搭起木架,装上辘轳,一根一根拉上来就是了。”

僧人们赶忙去看,果然见到井中有一根大木头露出水面。他们用辘轳将木头拉了上来,拉了一根,井中又冒出一根,一直拉到第九十九根,木匠师傅喊:“够了!”这时,井里还留下一根木头。

从此,醒心井被称为“神运井”,又叫“运木古井”,那最后一根木头一直留在井底,成为净慈寺最吸引人的“古迹”之一。

学个成语

独一无二(dú yī wú èr)

这个成语意思是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在这首诗中,西湖六月中的景色,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出自宋朝高僧延寿的《宗镜录》:“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说段历史

延寿大师劝说吴越王“纳土归宋”

净慈寺在宋代备受推崇,北宋、南宋历代皇帝对这座寺庙都非常重视,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净慈寺的第一代住持高僧延寿大师佛法高深,而且为宋朝统一天下做出了贡献。

当时正是“五代十国”时期,浙江一带属于吴越国。延寿大师出家前姓王,生活在浙江余杭,他自幼就怀有慈悲之心,信奉佛教。青年时,他做了官吏,负责管理物资,他不忍集市上各种生灵被宰杀,就买下来放生,钱都花光了,他动用了库里的银钱。这可犯了杀头的大罪。当时的吴越王叫钱镠,他也信奉佛教,他想看看这个犯人是否真的心怀慈悲,就让负责行刑的典刑官观察犯人在刑场的表现,如果丝毫不惧,就放了他。到了被砍头的这天,延寿被押赴法场时还十分坦然,面带微笑。典刑官问他为何不怕死,他说:“我用库银救了许多生命,为国王和百姓积了福德,死有什么可怕呢?”吴越王因此赦免了他。后来,延寿正式出家为僧。

后来,钱镠的孙子钱俶做了吴越王,仍然推崇佛教,在西湖边兴建了永明寺,这就是后来的净慈寺。钱俶从灵隐寺把延寿大师请来,出任永明寺的住持,共做了十五年,因此延寿大师也被称作“永明延寿”。

北宋建国以后,灭了南唐等国家,天下又将归于统一。当时宋朝的军力强盛,而吴越国只是个小国,吴越王钱俶想不好该如何应对。这时,延寿大师已重病在身,他为了吴越百姓的安危,竭力劝说吴越王钱俶“舍别归总,纳土归宋”,就是避免战争,看清现实,主动把国土献给宋朝,让天下重归和平统一。后来延寿圆寂,钱俶听从他的遗言,让吴越国归于宋朝,使得吴越国十三州百姓免遭战争之苦。

北宋朝廷十分感怀延寿大师做出的贡献,后来对净慈寺也格外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