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qīnɡ·袁yuán枚méi
牧mù童tónɡ骑qí黄huánɡ牛niú,
歌ɡē声shēnɡ振zhèn林lín樾yuè。
意yì欲yù捕bǔ鸣mínɡ蝉chán,
忽hū然rán闭bì口kǒu立lì。
诗文大意
一个牧童骑着黄牛高唱,
高亢的歌声在林中回**。
他想捕捉树上鸣叫的蝉,
一下子闭紧嘴立在树旁。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漫步乡间,忽然听到一阵嘹亮的歌声从树林中传来。他循着歌声看过去:原来是个小牧童,正骑在黄牛背上,旁若无人地放声高歌呢!
树上的蝉好像在和牧童比歌喉,也大声鸣唱起来。忽然,牧童的歌声停了下来,黄牛也停下了脚步,牧童闭紧嘴巴,抬头寻找蝉的身影,打算把这只蝉捕回家。
看到小牧童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样子,诗人脸上露出微笑,他打算写首小诗记录一下……
细品词句
前两句描写小牧童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形象:骑在牛背上,大声唱着歌,“振”字写出牧童的歌声是那么自由、高亢,他不在意有没有人听到,也不在乎他人的议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三句写的是牧童心理的变化:他想捕捉树上的鸣蝉。诗人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呢?答案在第四句中:牧童忽然闭上嘴巴不唱歌了,立在地上。诗人虽然没写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牧童一定在抬头寻找树上的蝉。忽然之间,场景就从响亮变成了无声、从行进变成了静止,诗人紧紧抓住牧童一瞬间的表现,生动地描绘出小孩子机灵可爱的特点。
诗人袁枚主张写诗要有“真性情”,要写出诗人的真情实感,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纯真、自然,充满灵气。在古代的田园诗中,经常出现牧童的形象。在诗人们的眼中,小牧童不受世间各种俗事的束缚,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这正是许多文人雅士毕生都在追寻的境界。
讲个故事
最懂生活的诗人
袁枚出生在一个已经没落的书香世家,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但是他从小就非常聪慧,学习也十分努力,年仅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在之后的科举考试中,袁枚也顺风顺水,二十三岁就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但是后来他被调离京城,先后被派到江宁、上元、溧水等几个地方做知县。作为“县太爷”,袁枚推行法治,不避权贵,取得了不错政绩,各地百姓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但是袁枚越来越不喜欢官场的生活。他觉得整天被更大的官员呼来喝去,不能随心所欲,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刚刚三十四岁的时候,袁枚就以父亲去世、母亲年迈需要照料为理由,辞官“退休”了。
他用做官时存下的钱,在江宁买了一座废弃已久的园子,这园子本来叫“隋园”,据说本来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族的园子,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曹家破败以后,这个园林也就荒废了。袁枚把这里改名为“随园”,并自称随园老人,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对园林进行大刀阔斧的建设和整改。因为袁枚的艺术修养特别高,所以这座随园修建得精巧别致,立刻成了当时全国的名园之一。
袁枚特别有商业头脑,他把随园中一部分田地、池塘租给了农民,随园没有院墙,是开放的,民众都能随便进出,他还用诗句来形容:“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逐渐地,随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和喜爱,他就在这里招收学生、开办学校,还出售自己写的书,仅靠卖书,他一年就能收入三四千两白银,完全不用为钱烦恼。
袁枚本人还是一位美食家。他精心研究了三百多种南北菜肴,以及各种点心、好茶好酒,并把这些都写进了一本书中,叫《随园食单》,这本书引起了轰动。他还在随园开了一家酒楼,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以到随园品尝过菜肴为荣。
到了老年,他却开始尽情游历山水,又成了一位旅行家。六十八岁时,袁枚游历黄山;六十九岁,他跑了一年,从江西庐山一路游玩到了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广西桂林,之后经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七十一岁去武夷山;七十七岁二游天台山,七十九岁三游天台山;八十岁还出游吴越之间,当时有人称赞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历史上,有许多诗人“怀才不遇”,一生遭遇许多波折,甚至命运悲惨。而清代诗人袁枚,却按照自己的心意过上了理想的生活,既洒脱随性,又健康长寿,堪称最懂生活的诗人,实在令人羡慕。
学个成语
天真烂漫(tiān zhēn làn màn)
指人心地单纯,坦率自然,经常用来比喻少年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
出自宋朝龚开《高马小儿图》中的诗句:“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说段历史
中国古代“四大盛世”
袁枚生于康熙年间,他活了八十二岁,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康乾盛世”。
盛世,是说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国家没有大的战乱,经济繁荣昌盛,军事力量强大,文化、教育和科技也比较发达,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人们一般公认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四大盛世”:
第一个,西汉的文景盛世。汉朝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用宽松的方式治理天下,减少农民的负担,让他们安心耕种,让社会安定下来。后来即位的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执行宽松的政策,他们以身作则、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向百姓倡导勤俭、孝顺、善良、忠厚等道德品质。这样,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经济得到了发展,国力强盛,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唐朝的开元盛世。唐朝建立之后,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后来女皇武则天在国家治理方面也很有作为,唐朝的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后,在执政的前三十多年,他励精图治、大有作为,任用了许多贤臣,开创出盛世的局面。历史学家估算当时全国人口超过了八千万,那个时期的唐朝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文化、艺术,都走向强盛的顶峰。
第三个,明朝的永宣盛世。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和汉高祖、唐太宗一样,朱元璋也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后代围绕皇位发生了战争,明成祖朱棣夺取了政权,他的年号是“永乐”,开启了“永宣盛世”。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还组织编写大型丛书《永乐大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整理。许多沿海、沿江的城市商业、手工业兴旺发达。之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继续致力于维护政局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在这三十多年中,明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第四个,清朝的康乾盛世。清朝建立之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时期,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这个时期,清朝政府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通过很多改革措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中国官方记录的人口首次破亿,而且还迅速增长,超过了三亿,这段时间是清朝国力最强的时期。但是,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所以这段时期的繁荣之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历史学家对这些“盛世”存在不同的看法。古代的人民恐惧战争、灾害、腐败和残暴的统治,向往生活在安定繁荣的时期,所以这样的“盛世”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