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山shān行xínɡ

字体:16+-

唐tánɡ·杜dù牧mù

远yuǎn上shànɡ寒hán山shān石shí径jìnɡ斜xié,

白bái云yún生shēnɡ处chù有yǒu人rén家jiā。

停tínɡ车chē坐zuò爱ài枫fēnɡ林lín晚wǎn,

霜shuānɡ叶yè红hónɡ于yú二èr月yuè花huā。

诗文大意

沿着弯曲的石路登上深秋的远山,

白云升起的地方有人家居住其间。

停下马车是因为留恋枫林的傍晚,

霜染的秋叶比二月的春花更红艳。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深秋时节,天气转凉,霜降后枫叶如火。

诗人乘着马车,沿蜿蜒的石头小路远行而来,登上层林尽染的山岭。这里山高林密,白云环绕,似乎是云升起的地方,错落的人家为深山增添了生活气息,让这里自然而不冷清。

此时已是傍晚,夕阳下、白云间,红叶更添红艳。诗人在枫林边停下马车,久久不愿离去——他实在太喜爱这火红的枫叶了!觉得即便是二月盛开的鲜花,也无法与之相媲美……

细品词句

第一句写小路和远山,一条蜿蜒的小路向高山延伸,“远”字写出了小路的绵长和山岭的高深,把读者的视线从下往上、从近到远,引向第二句。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洁白缥缈,让读者再一次体会到山的高和深。在这样的地方,竟然也有人家居住,石头小路原来是通向这些人家的。这样一来,秋日的深山就不显得冷清寂寞,而这里的人家也有了“隐者”的感觉,令人神往。

小路、深山、白云、人家,都非常美好,但这些都不是风景中的“主角”,后两句中登场的枫林才最令诗人陶醉。驱车走了这么远的山路,就是为了停下来欣赏这片枫林,诗人流连忘返,根本舍不得离去。什么样的美景令人如此珍爱呢?夕阳晚照、枫叶流丹,如同满山红霞,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在前面三句的衬托下,红叶之美更显得动人心魄。

这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秋山霜叶图”,许多诗人在秋天会哀伤叹息,而《山行》却赞颂了秋色的绚烂浓艳,展现出一种豪爽积极的精神。

讲个故事

一篇千古佳作换来金榜第五名

晚唐大诗人杜牧不仅能写诗,辞赋文章同样冠绝天下,他甚至对军事谋略也颇有研究,堪称“全才”。

杜牧二十三岁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阿房宫赋》,文章写的是秦朝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借秦朝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这篇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后来成为千古流芳的古文名篇,当时杜牧一写出来,立刻引起轰动。

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有“公荐”一说,就是当朝的公卿大臣或文坛名家向主考官推荐人才。这种方式有助于发现人才,但是也引发了很多徇私舞弊、名次“内定”的问题。

这一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叫崔郾,他要去东都洛阳主持考试。临行时,许多官员到城门外摆好酒席为他饯行。这时,一位叫吴武陵的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毛驴来凑热闹。吴武陵是很有名气的文人,崔郾忙离席来迎接。吴武陵把崔郾拉到一边,拍拍他的肩膀说:“你担任主考官,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但是我可以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在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恐怕没有时间细看,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说完,吴武陵捻着胡须、声情并茂地背诵起《阿房宫赋》。

崔郾也是识货的,听完之后不禁拍手叫绝:果然是好文章!吴武陵趁热打铁,说:“这个杜牧正巧要参加这次考试,让他做状元如何?”崔郾面露难色,推辞说:“状元已经有人选了。”吴武陵知道这是有人“内定”了,接着问:“那就退一步,前三名总没有问题吧?”崔郾还是皱着眉摇头,原来前四名都有人“预定”了。吴武陵勃然大怒:“第五名呢?不会这科的名次全都有人了吧!”崔郾只好满口答应:“那就第五名吧!”

崔郾送走吴武陵,回到酒席上,向别人提起这件事。有人说:“听说杜牧这人,才华很高,只是举止轻浮,恐怕不宜录取。”崔郾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也不能改变了。”他也确实欣赏杜牧的才华。

后来,杜牧果然中了第五名进士。

学个成语

流连忘返(liú lián wàng fǎn)

这个成语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非常留恋、不愿离去。在这首诗中,我们就能感觉到诗人沉醉于枫林美景,流连忘返。

出自战国时期孟轲的《孟子》:“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说段历史

皇帝竟然斗不过太监——甘露之变

在杜牧生活的时期,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历史上称作“甘露之变”。当时杜牧刚好离开长安,被派往东都洛阳,躲过了这场朝堂风波。

中晚唐时期,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宦官当权”。“安史之乱”以后,皇帝变得不敢信任文臣武将,就只好重用身边的宦官。宦官掌控禁军,权力越来越大,后来连皇帝废立这样的国家大事也常被他们控制。

当时的皇帝是唐文宗,而权力最大的宦官名叫仇士良。唐文宗不甘心被这个宦官控制,就提拔李训、郑注两个大臣。他们联络了一些人,策划诛杀仇士良,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这一天,将军韩约向唐文宗禀报,说禁卫军衙门的后院,有棵石榴树上忽然天降甘露,晶莹剔透,挂在树上也不坠落,请皇帝去观赏。皇帝似乎半信半疑,让宰相李训去看看,李训回来以后说:自己也不能确认是不是甘露。唐文宗又让大宦官仇士良跟韩约去证实一下。仇士良这个人很有心机,他在路上就发现韩约神态紧张,就仔细观察,结果发现了后院藏着的武士。仇士良立即转身就跑,带人劫持了唐文宗,李训还想阻拦,也被宦官们打倒在地。

仇士良知道这是唐文宗联合大臣想对付自己,竟然指着唐文宗的鼻子大骂皇帝不仁不义。他怒火冲天,派兵在长安大肆捕杀公卿大臣,血流成河,几位宰相都被杀害,受到株连的朝臣有一千多人,长安的朝堂被杀得空了一大片。这场浩劫,史称“甘露之变”。

后来唐文宗也被宦官软禁起来,严加限制,一直郁郁不乐,五年后,刚过三十岁的唐文宗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