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苏sū轼shì
荷hé尽jìn已yǐ无wú擎qínɡ雨yǔ盖ɡài,
菊jú残cán犹yóu有yǒu傲ào霜shuānɡ枝zhī。
一yì年nián好hǎo景jǐnɡ君jūn须xū记jì,
最zuì是shì橙chénɡ黄huánɡ橘jú绿lǜ时shí。
诗文大意
荷花已落尽,荷叶也零落消失,
凋残的**还有着凌霜的花枝。
请您记住这一年中最美的光景,
橙子金黄橘子碧绿的暮秋之时。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秋去冬来的时节,风景如画的杭州呈现出独特的景致:西湖里无边的荷花都已开尽,湖面上只有零星残缺的荷叶;不惧寒霜的**也已经开败,只有花枝还在寒风中挺立。在普通人眼里,这时寒冬将至,已经没有美景可以观赏,但是诗人却发现,此时树上果实累累,橙子金黄、橘子碧绿,正是丰收时节,在诗人眼中,这是比春花秋月更美的风景。
诗人想到自己的好友刘景文,刘景文当时已经五十八岁了,已经算是位老人,大好年华已经过去,但在诗人看来,这位朋友慷慨英武、才能卓越,诗人就用这首诗来勉励好友。
细品词句
这首诗表面上写暮秋初冬的景物,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好友的鼓励和欣赏。
前两句描写这个季节典型的景物:先写荷花,荷花是西湖标志性的景物,我们对比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对西湖荷花的描写,夏日里整个湖面铺满连天的碧绿莲叶,阳光下的荷花别样艳红,那是多么绚丽的景色,而此时荷花凋谢,曾如无数雨伞的荷叶也已经败落消失;再写**,**开在秋天,本身就有凌寒傲霜的品质,此时**也只有残败的花枝还在傲立。这两句描写的风景是凋零、衰败的。
但是第三句忽然转折,提醒朋友记住这一年中最好的风景。最后一句点明:不要只看残荷败菊,看看那金黄的橙子、碧绿的橘子,这是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色彩斑斓,是一年当中绝好的风景!
这首诗的情绪先抑后扬,巧妙地用季节和景物表达出对好友的鼓励和期许——就像这时节一样,看起来大好青春已经逝去,但您有不屈的品格、卓越的才华、丰富的阅历,一样可以奋发有为、结出累累硕果,现在,不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吗?
讲个故事
苏东坡与杭州
大诗人苏轼写了许多和杭州、西湖有关的诗词,杭州至今留下许多和苏轼有关的历史文化印记:西湖上有风景秀丽的“苏堤”,城中有“东坡路”,餐桌上还有名菜“东坡肉”。
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并不是杭州。但是,在苏轼坎坷曲折的为官生涯中,曾有两次到杭州做官的经历。
第一次是苏轼三十四岁的时候。当时,王安石正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变法,苏轼对新法提出了一些批评,因此惹怒了皇帝和主持变法的“新党”,他们把苏轼从京城“外放”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也就是知州的助手,苏轼在这里待了三年。苏轼性格率真洒脱,而通判的工作非常繁重,苏轼反对新法中的一些对百姓过于严苛的法规,作为通判,却偏偏要去执行这些法规,这让苏轼非常苦闷。但他却为杭州的青山秀水和人文气息深深着迷,甚至有种“一见如故”的神秘感觉。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觉得这个地方以前曾经来过,他在一首诗里写“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就是说:我觉得上辈子一定来过杭州,到每个地方总觉得以前曾经来过。
第二次来杭州时,苏轼已经五十二岁了。这时宋神宗已经去世,即位的宋哲宗还年幼,主政的是宋神宗的奶奶——太皇太后高滔滔。这位高太后反对新法,重用“旧党”,而且很喜欢苏轼、苏辙兄弟。苏轼不喜欢京城党派之间的争斗,请求离开京城做官,高太后就让他到最喜欢的杭州去做知州。这次苏轼在杭州待了两年时间,知州是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苏轼可以施展自己治理地方的才能,这两年间,他为杭州做了许多实事。苏轼刚到杭州,正赶上这里遭遇旱灾,苏轼想方设法、亲力亲为,帮助百姓对抗灾害;他又治理杭州的水利,疏通了两条河道、修复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六井,清理西湖,用挖出的淤泥修筑了“苏堤”……这些功绩,直到如今还被杭州人民津津乐道。
苏轼为人豪爽重义,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结交朋友,刘景文正是苏轼第二次到杭州时结识的一位知己好友,《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写给这位朋友的。
学个成语
一见如故(yí jiàn rú gù)
意思是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情投意合,好像已经认识了许久。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说段历史
北宋的新党、旧党之争
宋朝建立之后,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峰,但是官僚和军队系统过于庞大,土地也越来越集中在权贵的手中,国库里的钱越来越少,在外又受到辽国和西夏的军事威胁,这就造成了“积贫积弱”的严峻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宋神宗当上皇帝之后,任用王安石进行改革,颁布新的法令制度,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变法的初衷很好,但由于推行得太急,执行过程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新法是好的,有些新法却造成了社会矛盾;还有些人品不佳的官员,为了迎合皇帝的想法,混入拥护变法的行列。这就造成许多人反对变法。支持变法的人和反对变法的人互相指责,矛盾越来越大,形成了支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两派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几十年,越来越激烈、残酷。
苏轼因为反对部分新法,被算作“旧党”,他的仕途和个人命运就随着新、旧两党的斗争而起伏、动**,后半生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一开始,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新党占了上风,苏轼这时被外派出京,第一次去了杭州,后来有人举报说他写的诗毁谤朝政、大逆不道,这就是“乌台诗案”,苏轼被抓回京城关押审问,几乎丢了性命。
宋神宗去世之后,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政,她反对新法,就打压新党,重用司马光等旧党。苏轼重新得到提拔,但旧党内部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内斗不断,苏轼不喜欢这样的争斗,再次请求外放,第二次去了杭州。在杭州的这些年他过得还比较顺心。
后来,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小皇帝恼恨旧党听命于高太后,不尊重自己,又推行新法,重用新党,这次新党对旧党的“报复”就更激烈了,苏轼被一贬再贬,一直被贬到荒凉的海南岛。
就这样,新、旧两党轮流登场,一方得势就打击另一方,北宋朝政陷入“党争”不可自拔。苏轼、王安石等人在这个阶段创作的诗歌,都和朝廷局势的变化关联在一起,了解这段历史会更有助于欣赏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