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夜yè书shū所suǒ见jiàn

字体:16+-

宋sònɡ·叶yè绍shào翁wēnɡ

萧xiāo萧xiāo梧wú叶yè送sònɡ寒hán声shēnɡ,

江jiānɡ上shànɡ秋qiū风fēnɡ动dònɡ客kè情qínɡ。

知zhī有yǒu儿ér童tónɡ挑tiǎo促cù织zhī,

夜yè深shēn篱lí落luò一yì灯dēnɡ明mínɡ。

诗文大意

梧叶萧萧,送来带着寒意的秋声,

江上秋风,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我想是有孩子们在那里捉蟋蟀吧,

深夜里篱笆旁,他们点亮一盏灯。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住在江边。

这天深夜,江风吹动梧桐树叶,发出萧萧声响,诗人意识到:秋天已经来了,这秋风吹动梧叶的声音中似乎也带着秋的意味。秋天的夜晚,最容易让游子生出思乡之情,诗人思念家乡、无心睡眠,便走出了门外。冷清的黑夜里,只有远处篱笆墙下亮着一盏灯,诗人知道,那是有孩子在捕捉蟋蟀呢。

他不禁想道:自己少年时,在家乡也是过着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

细品词句

第一句描写声音,“萧萧”两个叠字,形容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梧桐叶片很大,秋天到来时,梧桐叶落得很早,所以古人常用梧桐叶的飘落作为秋天到来的象征。“寒声”——寒冷是说温度的,可诗人却说秋风吹动梧叶的声音是寒冷的,这种写法叫“通感”,表现出环境的冷清、心情的凄凉。

这样的声音,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游子在寂静、寒冷、孤独、疲劳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对家园的思念。第二句的“江上秋风”呼应了第一句中“萧萧”的声音是怎么来的,这声音又为什么让人觉得寒冷。“动”字说明诗人的心被这寒夜的秋风和秋声触动了,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无法抑制。

那诗人怎么做呢?他走到户外,排遣这种乡愁。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顺序是反过来的,这种写法叫“倒装”:诗人先看到篱笆墙下亮着一盏灯,随后他想到,这应该是孩子在捉蟋蟀呢。

思念家乡、心境凄凉的诗人看到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捉蟋蟀,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会怎么想呢?他自己年少时,是不是也在家乡这样快乐地玩耍?此时的他,一定会怀念自己的童年生活吧?这首诗到这里就结束了,未尽之意留待读者去体会、想象。

讲个故事

聊斋故事《促织》

诗里提到的“促织”就是蟋蟀。在古代,捉蟋蟀、斗蟋蟀是流行的游戏,《聊斋志异》这本书中有一篇关于“捉促织”的故事。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喜欢斗蟋蟀的游戏,大大小小的官员为了讨皇帝欢心,就大肆向民间征收蟋蟀,百姓可遭了殃。陕西华阴县有个人叫成名,县官把捉蟋蟀的任务强加给了他。

成名是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华阴县本来就不出产强壮的蟋蟀,他只好花钱买,家产都赔光了。过了规定的日期交不上蟋蟀,就要被打板子,成名的两条腿被打得鲜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

成名的妻子只好去找一个巫婆想办法,巫婆给她一张纸,上边画着图。成名腿好了以后按照图上画的位置去找,竟然真的发现一只蟋蟀!他花了好大力气,终于捉住了蟋蟀,仔细一看:这只蟋蟀个儿大,尾巴长,有青色的脖颈、金黄色的翅膀,看起来就非常健壮。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用蟹肉栗子粉喂它,只等到了期限,送到县里去交差。

成名的儿子刚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就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他慌忙去捉,结果动作太大,等抓到手后,蟋蟀已经死了。孩子知道给父母闯了大祸,哭着跳井自杀了。成名夫妻打捞上孩子的“尸体”,呼天喊地,悲痛欲绝。他们惊喜地发现孩子还有微弱的气息,就把孩子放在**。半夜里孩子苏醒过来,但是人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又开始为蟋蟀的事情发愁了。次日大清早,成名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急忙起来寻找,一只小蟋蟀自己跳进了成名的袖子里。成名仔细看它,又瘦又小,是黑红色的,看起来就不强壮,成名很失望,但是小蟋蟀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村里有个年轻人,养着一只很厉害的蟋蟀,叫“蟹壳青”,据说从没战败过,正好来找成名斗蟋蟀。成名抱着一线希望,想让小蟋蟀试着去斗一斗,没想到小蟋蟀轻松地打败了“蟹壳青”。成名大喜,这时突然来了一只大公鸡,直向小蟋蟀啄去。鸡可是蟋蟀的天敌,成名吓得惊叫起来,只见小蟋蟀一下蹦到公鸡的头上,用力咬住鸡冠不放,竟然斗败了公鸡!

成名大喜,第二天他把小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让小蟋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蟋蟀都被斗败了。县官很高兴,又把小蟋蟀献给巡抚,巡抚上了奏本,把小蟋蟀送到了宫里。凡是全国贡献的各种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小蟋蟀百战百胜。

皇帝很高兴,便重赏了巡抚和县官。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安排让成名中了秀才,他家也富裕起来了。

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才慢慢苏醒过来。他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善于搏斗的小蟋蟀,还被送到皇宫,打败了无数蟋蟀。

学个成语

触景生情(chù jǐng shēng qíng)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因而产生某种情感。

出自清朝赵翼的《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

说段历史

宋朝皇位“物归原主”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他还有两个弟弟,二弟赵光义、三弟赵廷美。按说,赵匡胤去世之后,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皇位,可是北宋皇位继承的问题,却成了历史上的一件“谜案”。赵匡胤刚满五十岁,就非常离奇地突然去世了。那天晚上,他叫二弟赵光义进宫,一起饮酒到深夜,兄弟二人是怎么喝的酒,没人知道,却留下“烛影斧声”的传说。第二天凌晨,赵匡胤就突然去世了。

他的二弟赵光义立刻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宋太宗。后来,宋太宗和丞相赵普拿出一个“金匮之盟”的说法,说是兄弟三人的母亲杜太后病重的时候,嘱咐赵匡胤,要把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可是,后来老三赵廷美,还有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年纪轻轻就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真宗。从此,北宋的皇位就一直由赵光义的后代继承。宋太祖这位开国皇帝的后代却越来越惨,后来地位和平民也差不多了。

“靖康之耻”发生以后,宋高宗赵构建立了南宋。宋高宗唯一的儿子很小就死了,没有继承人。而赵光义的后代,有许多在“靖康之耻”发生时被金国抓走了。

这时,民间就出现了一种说法:因为赵光义占据了大哥的皇位,所以他的后代才遭此劫难,应该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后人。

宋高宗思来想去,决定从赵匡胤的后代中选择年少的孩子,收为自己的义子,继承皇位。经过重重考验,一个叫赵伯琮的年轻人被选为太子,后来改名为赵昚,这就是宋孝宗。

从此,南宋赵家的皇位,就“归还”到宋太祖这一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