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李lǐ白bái
天tiān门mén中zhōnɡ断duàn楚chǔ江jiānɡ开kāi,
碧bì水shuǐ东dōnɡ流liú至zhì此cǐ回huí。
两liǎnɡ岸àn青qīnɡ山shān相xiānɡ对duì出chū,
孤ɡū帆fān一yí片piàn日rì边biān来lái。
诗文大意
滚滚楚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
滔滔碧水流到此处回旋徘徊。
两岸青山隔着江水相对耸立,
一叶孤帆映着红日迎面而来。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年轻的诗人乘着一叶扁舟顺大江而下,船帆招展、江水澎湃。斜阳在身后,仿佛目送着诗人的船向前行驶。
长江流到当涂这个地方,滚滚向东的江水转向北方。天门山在长江两岸浮现出来,如同天造地设的大门,被汹涌的江水冲开。波澜壮阔的长江在这里形成回旋环绕的激流,更让人觉得雄浑壮阔。
看着如此壮观的水光山色,诗人觉得胸襟开阔、逸兴横飞,他大声吟诵出这首浑然天成的《望天门山》。
细品词句
前两句写的是天门山的自然风貌。第一句就是“开门见山”的写法,主要描绘山的特点,给人丰富的想象:浩**东流的长江奔涌而来,天门山似乎被滔滔江水从中间切断,长江撞开这扇“大门”,继续奔流而去。第二句则是描绘江水,写出了天门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江水的作用:长江向北转弯,再加上天门山这扇“大门”,所以水流在两山间激起回旋。这一句把江水的奇和险写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诗人仿佛在和天门山互动、对话。第三句是诗人眼中的天门山,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乘船顺水而行,由远及近。动的是船,但在诗人眼中,两岸的天门山就像从平地升起来了,船越近,山越高,“出”字生动地表现出这种动态。第四句转换了视角,对于天门山来说,诗人的船从太阳的方向乘风破浪,迎面向自己行来,天门山似乎在展开怀抱,欢迎诗人的到来。这两句把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让人和山有了交流——天门山是开阔雄奇的,诗人的胸怀也是开阔豪迈的,人与山一见倾心。
四句中,每句最后一个字“开、回、出、来”,都是铿锵有力的动词,让每一幅画面都激昂地动了起来,更增添了气势。
这首诗紧扣题中的“望”字,不停变换视角,描绘出诗人“望”中的所见、所想、所得,意境开阔,气魄雄浑,充分显示出李白飘逸豪放的诗风。
讲个故事
冬瓜钥匙西瓜锁——天门山的传说
看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奇景,古人总会发挥想象力,编出神奇有趣的神话故事。关于安徽的天门山,也有这么一个传说:
据说以前这里并没有长江两岸的两座山,当然也就没有“天门”,只有西岸的一座山,名叫“梁山”(这可不是《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梁山脚下住着一位孤苦老人,全靠在山下开荒种点瓜菜度日。
有一年赶上干旱,老人地里种的瓜菜大都干死了,藤上只结了一个大冬瓜。这个冬瓜的个头可太大了,足有几十斤重。老人正在叹息,一个白发苍苍、比他更老的老汉走到他身边问道:“老弟呀!你这个大冬瓜卖吗?”
种瓜老人回头一看,惊奇地说:“卖什么?我只有这么一个冬瓜,要靠它度日子哩!”白发老人又说:“吃掉它就太可惜了,你这个大冬瓜可有个秘密。我多出几个钱,你就把它卖给我吧!”“什么秘密?”白发老人就把这个大冬瓜的秘密讲出来了:“你家屋后这座梁山,里面藏着很多金子,但是山门被一个大西瓜锁住了。你这个大冬瓜就是钥匙,能把山门打开。这叫作‘冬瓜钥匙西瓜锁’。”种瓜老人将信将疑。
白发老人给种瓜老人留下不少钱,足够他一年吃喝的,约定第二天来取大冬瓜。但是他们的对话被一个贪心的财主听到了。
晚上,财主叫上两个奴才跑到老人的地里,把大冬瓜偷走了。他们抬着冬瓜来到梁山,找呀找呀,还真在长江边的山崖上发现一个大西瓜,足有洗澡盆那么大。财主高兴极了,指挥奴才把大冬瓜抬到大西瓜跟前,冬瓜和西瓜一碰,只听一声巨响,山中间裂开个大缝,出现了一个山洞。山洞里金光闪闪,都是金色的飞禽走兽。财主看到一头金牛的个头儿最大,忙抢着牵过来,让两个奴才拉出山洞去,他自己还想牵匹金马出来。没想到两个奴才只顾牵牛,碰到了那个大冬瓜,大冬瓜滚下山崖,掉进了长江。山门一下子又封闭了起来,财主被关在山洞里再也出不来了。那个大冬瓜滚到江对岸变成了一座大山,叫作东梁山,大西瓜这边原本的梁山变成西梁山,这两座山就成了长江两岸的“天门”。
两个奴才也不管财主了,反而喜出望外:可以独占大金牛了!他们牵着牛,顺着江边向北逃走,走着走着,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大金牛一下就跳进河里,河水猛然涨起来,这两个黑心的奴才被河水冲走了。从此,人们就把这条河叫“牛屯河”。
学个成语
波澜壮阔(bō lán zhuàng kuò)
这个成语本来的意思是形容水面辽阔、水势浩大,比如长江,就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
出自宋朝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说段历史
当涂——李白“飞升”之处
《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写的地方,唐朝时属于“当涂”,当涂如今是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一个县。
根据有些学者的考证,《望天门山》这首诗可能是李白离开家乡,仗剑远游,顺江而下途经当涂时所作,那时的李白刚刚二十五岁,胸怀壮志、意气风发,写出的诗也是意境开阔、气魄豪迈。
从这次开始,李白一生中至少有七次来到当涂,几乎每次都留下诗文作品,可见李白对这个地方很有感情。特别是最后一次来到当涂,李白就在这里去世,当涂成了“诗仙”最终的归宿。
因为永王李璘的事件,五十八岁的李白被判流放到遥远的夜郎。他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还没到流放地,就收到了“大赦”的消息。得到赦免的李白大喜,乘船顺江而下,返回他最熟悉的金陵、庐山、宣城、当涂一带,人生最后一段时间,李白就在这一带往来。
后来,已经年过六十岁的李白听说官军在北方大胜叛军,还想北上从军,贡献力量,可是他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只好半路返回。这时的李白贫病交加,他的一位远房叔叔李阳冰正在当涂做县令,李白就来到当涂投奔李阳冰。
这段时间,李白还在当涂游览龙山、青山等地。762年,病重的李白写下一首《临终歌》,其中写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意思是:大鹏奋飞啊震撼八方,在空中摧折啊力量已经不够了。之后,李白把所有的诗文托给李阳冰,就与世长辞了。
关于李白的死因,有不同的说法。最可信的是病死,根据李阳冰的记录,李白就是因病去世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李白太爱喝酒,因为饮酒过量去世了;最后一种,说李白在江边饮酒,大醉之后看到水中月亮的倒影,为捞月跳江而死,这种说法把李白最爱的酒和月融合在一起,虽然不可信,但是最浪漫。
李阳冰先是把李白安葬在当涂的龙山,又过了几十年,李白好友的儿子寻访到李白的孙女,听说李白心中更爱当涂的青山,就把李白的墓迁到了当涂的青山。这里曾是南朝诗人谢朓的故居,而谢朓是李白非常推崇的诗人。
就这样,“诗仙”从此长眠在当涂的青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