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饮yǐn湖hú上shànɡ初chū晴qínɡ后hòu雨yǔ

字体:16+-

宋sònɡ·苏sū轼shì

水shuǐ光ɡuānɡ潋liàn滟yàn晴qínɡ方fānɡ好hǎo,

山shān色sè空kōnɡ蒙ménɡ雨yǔ亦yì奇qí。

欲yù把bǎ西xī湖hú比bǐ西xī子zǐ,

淡dàn妆zhuānɡ浓nónɡ抹mǒ总zǒnɡ相xiānɡ宜yí。

诗文大意

晴天水光**漾,恰到好处。

雨中山色迷蒙,同样奇丽。

我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都一样适宜。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初春的西湖,气候温润、天气多变。这一天,诗人应朋友之约,来到西湖游船上,赏湖景、饮美酒,互相唱和、怡然忘忧。这次游湖,从早晨一直到晚上。白天晴朗,在春日照耀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明艳可人;傍晚却下起了雨,周围的青山笼罩在烟雨中,迷蒙多情。

诗人从早到晚,看着西湖天气和景物的变化,在醺醺醉意中,展开了联想,只觉得这里山水相依,无论哪种景色都是如此宜人。这让他联想到美女西施,无论如何装扮都是那么美丽可人……

细品词句

这首诗的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给了我们许多信息。根据学者的研究,这首诗是苏轼第一次来杭州,担任杭州通判时所作。那天正是早春时节,他受知州陈襄邀请,游湖畅饮,从早至晚,而那天开始是晴天,傍晚则下起了雨。苏轼在湖上饮酒之后,经历过开始的晴天、后来的雨天,写下了这首诗。

前两句写景,对仗得特别工整,分别描写了晴日的水光、雨中的山色。第一句描述的是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波光闪闪,这样的景色是明艳照人的。诗人用“好”,而不是“美”之类的词来形容,“方好”就是正好、刚刚好,既写出了西湖水光美得那么和谐、那么完美,又表达出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迷恋。第二句描述的是下雨时群山烟雨蒙蒙,这样的景色是淡雅委婉的。“亦奇”就是“也很奇妙”,既写出西湖山色美得空灵朦胧、独具特色,又写出这样的山色令人称奇、引人遐想。许多人写西湖,重视的是水中的风景,而这首诗却把水和山放到了同等的位置,山水相依、互相映衬、缺一不可。

后两句诗人展开联想,用传说中的西子来比喻西湖,这个比喻既奇妙又贴切,被称作“神来之笔”,甚至后来让西湖多了个“西子湖”的别名。西湖和西子在字面上都有“西”;西施本来就是越女,而杭州古时也曾属于越国。最重要的是,西子在传说中就是美的化身,无论是喜是愁、是朴素的淡妆还是明艳的浓妆,都一样美丽。诗人从西湖的美,联想到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者都是美的化身,无论怎样都能展现出不同的美。至于淡妆、浓抹哪个比喻西湖的晴天、哪个比喻雨天,后来的评论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你也可以发挥想象,做出自己的判断。

讲个故事

东施效颦

诗中的“西子”指的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西施。她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后人还为这四大美女想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妙故事,其中的“沉鱼”一词就跟西施有关。据说西施在家乡的溪畔浣纱,也就是清洗纱衣,溪水中的鱼儿见到她的美貌,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到了水底。

关于西施的美丽有许多传说,战国时的思想家庄子就写过一篇与西施相关的寓言故事——东施效颦。

春秋时,越国的苎萝村住着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

西施有心口疼的病,生病时走在路上,会用手捂着胸口,双眉紧皱。人们都觉得西施生病的样子楚楚可怜,反而增添了她的美丽。

东施一见,以为像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故意手捂胸口、皱紧眉头在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根本不敢去看她。

“东施效颦”也是个成语,其中的“效”是“仿效”,“颦”是“皱眉”的意思。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只知道照搬模仿,结果弄巧成拙,被人笑话。

学个成语

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

这个成语意思是鱼儿见了会忘记游泳沉入水底,大雁见了会不想飞行降落沙洲。形容女子的容貌特别美丽。

出自战国时庄子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说段历史

吴越争霸

提起西施,就不得不说到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互相征伐的一段历史——吴越争霸。

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在东南沿海的位置,吴国位于越国的北方。吴国想要向西北方发展势力,南方却有越国这个“后顾之忧”;越国也想参与中原争霸,但又被吴国阻挡。

当时,晋国和楚国是诸侯中两个最强大的国家,晋国为了对付楚国,就开始支持吴国,让吴国和楚国对抗。吴国的崛起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从背后牵制吴国,楚国也开始扶持越国对付吴国,吴越争霸自此开始。

先是吴王余祭率军攻打越国,虽然取胜,却被越国的战俘刺杀。余祭的侄子吴王阖闾即位后,重用伍子胥和孙武,军事力量强大起来,他打败越国夺取了太湖平原,将吴国的都城由镇江迁到姑苏城。

吴国在吴王阖闾的治理下不断强大,在柏举之战中打败楚军,攻入了楚国都城。这时候,越国趁吴国后方空虚袭击吴国,吴国被迫从楚国退兵。吴王阖闾兴兵伐越,越王勾践以少胜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在战斗中重伤死去。阖闾的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前让夫差记住越国的杀父之仇。

两年以后,吴王夫差击败了越王勾践,并把他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派遣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向吴国求和。伍子胥劝吴王一鼓作气灭掉越国,但吴王还是听从了伯嚭的建议,接受了越王求和。后来,越王勾践夫妇亲自到吴国当人质。

勾践在吴国的三年如同吴王的奴仆,忍辱负重,表现得低声下气。还不停地向吴王、伯嚭等人献上财物、美女,西施的故事大概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西施被越国送给夫差,得到宠爱,**夫差沉湎女色,这是个著名的故事,但正式的史书中并没有关于西施的记载。

终于,勾践获得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国。自这之后,夫差一门心思北上争霸,还杀了劝谏自己的伍子胥,而越王勾践回国之后,任用文种和范蠡富国强兵,悄悄积蓄力量。

十年后,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会盟之际,征伐吴国,吴王夫差刚取得霸主地位,就匆匆率兵返回,由于吴军疲惫,国力空虚,吴国只好与越国讲和,两国力量发生了逆转。

又过了近十年,越国最终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