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杜dù甫fǔ
黄huánɡ师shī塔tǎ前qián江jiānɡ水shuǐ东dōnɡ,
春chūn光ɡuānɡ懒lǎn困kùn倚yǐ微wēi风fēnɡ。
桃táo花huā一yí簇cù开kāi无wú主zhǔ,
可kě爱ài深shēn红hónɡ爱ài浅qiǎn红hónɡ?
诗文大意
我来到黄师塔前江岸之东,
春光下慵懒地沉浸微风中。
一簇无主的桃花开得繁盛,
我该更爱这深红还是浅红?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和风送暖、百花斗艳,正是大好春光。诗人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顿下来之后,心情舒畅,爱花如痴的他怎能错过这赏花的好时节?于是,诗人来到浣花溪畔,一路赏花,诗兴大发,每到一处就吟出一首新诗,竟然佳句迭出,一连写了七首。
这首诗是其中第五首,当时诗人走到浣花溪东岸的“黄师塔”前,沐浴在春风中,有些慵懒之感。一树自由开放的桃花吸引了他的目光,这桃花开得太繁盛了,令他眼花缭乱、心醉神迷,赏花总要品评一番,但此时,他竟不知自己更喜爱桃花的深红还是浅红了……
细品词句
前两句写诗人“寻花”的情状。第一句交代地点——“黄师塔”前、江水东岸,平铺直叙。第二句描写诗人此时的感觉,“懒困”这二字写得真切,我们在和暖的春日常有这样的感觉:头昏昏的,四肢软软的,似乎有困意袭来,但脸上却不自觉地挂着微笑,觉得自己也融入了暖洋洋的春风里……“倚”本来是依靠、依仗的意思,用在此处正写出那种融入春风的感觉。后来,许多诗都用了同样的写法,比如杜牧的“与倚春风弄月明”、王安石的“黄昏独倚春风立”。
后两句描写诗人在此时此地“寻”得的桃花。第三句用“一簇”写出桃花开满枝头、挨挨挤挤的样子,“无主”是说无人看管、无人料理,桃花开在江畔,而不是开在谁家花园,自然是“无主”的,但诗人强调“无主”,就是写桃花自由、肆意,完全无拘无束地盛放。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不去正面写桃花开得多么绚丽,而是从自己的角度,说“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内两个“爱”、两个“红”,诗人被这一簇桃花搞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更爱桃花的哪一种红,让读者也不由得去想象:这桃花是开得多么繁盛、颜色多么绚丽,才会让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这首诗情感饱满,洋溢着诗人的惜春、爱花之情。值得注意的是,《江畔独步寻花》组诗共有七首,从“寻花”的开始一直写到爱花的原因,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完整地读一读。
讲个故事
杜甫的“邻居”——浣花夫人
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坐落在浣花溪畔,《江畔独步寻花》中的“江”指的应该就是浣花溪。如今成都的杜甫草堂旁边,还有一座“浣花祠”,这里供奉的是“浣花夫人”,这位夫人也居住在浣花溪畔,跟杜甫年代接近,可以说是杜甫的“邻居”。
传说,浣花夫人姓任,自幼就生活在浣花溪畔,常在溪水中洗衣物。她年轻时就信奉佛教,心地善良。有一天,任姑娘正在溪边洗衣服,来了一位邋里邋遢的老僧,身上长满了疮,又脏又臭,还跌了一跤,身上沾满了泥水。老僧脱下僧袍,请求姑娘替他洗净,姑娘欣然应允,在溪水中认真清洗僧袍。瞬间,面前的水潭里绽放出朵朵莲花,从此这条溪水被称作“浣花溪”,水潭被称作“百花潭”。
前边这段故事是传说,后边这段故事可就有历史记载了:
这位任姑娘后来嫁给了四川节度使崔宁,一开始是崔宁的妾室,崔宁原配夫人去世之后,她就成了崔宁的继室夫人。杜甫离开成都后,任夫人就居住在杜甫草堂近旁。三年后,崔宁奉诏进京,把守卫成都的任务交给弟弟崔宽。泸州兵马使杨子琳趁机兴兵作乱,攻占了成都,崔宽能力不足,多次反攻,均告失败。成都人民被困在城内,无粮缺水。在危难时刻,任夫人慨然捐出家资,招募勇士千人。她亲自跃马横刀,冲锋陷阵,得到成都人民的积极支持。杨子琳只好乔装逃出成都。
后来,朝廷加封崔宁为冀国公,任夫人由于保卫成都有功,也被封为“冀国夫人”。而成都人民更愿意称她为“浣花夫人”,五代时在浣花溪旁建了“圣夫人祠”来纪念她。后来又经重建,就是今天的“浣花祠”。浣花溪也因为杜甫和浣花夫人而名扬天下。
学个成语
繁花似锦(fán huā sì jǐn)
繁盛开放的鲜花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丽的景色或美好的事物。
现代作家秦牧在《艺海拾贝·北京花房》中使用过这个词语:“我们在这儿看到的丰富的色彩,闻到的强烈的香味,领略到的繁花似锦,尽收眼底之妙,原都是由于鲜花被高度集中了而产生的。”
说段历史
唐朝人爱花如狂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写就是七首,在诗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位“诗圣”爱花成痴,甚至到了癫狂、忘我的程度。如果我们了解唐朝人有多么爱花,就不会为此感到惊讶了。
唐代诗人杨巨源有诗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就是说,等到上林苑繁花似锦之时,几乎全京城的人都出门赏花。
长安城东南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名为“曲江池”,环湖一带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唐朝时,曲江也开放供公众游赏,每至佳节,人们常倾城而至。据记载,这里“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观盛于中和、上巳之节”。“中和”和“上巳”这两个节日,分别在农历二月和三月,正是百花盛开的春日,人们经常全家出游,到曲江赏花,“长安几于半空”。
看看曲江著名的杏园、芙蓉园,就知道这里是以花闻名的。
“探花”这个词就出现在唐朝,当时“探花”指的还不是进士榜第三名。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在杏园举办“探花宴”。事先选择新科进士中最年轻、最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他们要遍赏名园中盛开的鲜花,采摘最美的花朵来迎接状元,如果被其他进士摘到更美的花,“探花使”就要被罚酒。
在唐玄宗时期,爱花之风更盛。每年春天,唐玄宗本人带头,命妃嫔们头戴鲜花,然后在园中吸引翩翩飞舞的蝴蝶,哪位妃子头上的花引来的蝴蝶最多,就算获胜。
唐玄宗独宠杨贵妃之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权倾朝野,他修建了一座“四香阁”,沉香为阁,檀香为栏,再用麝香、乳香涂满墙壁。牡丹盛开时,他邀众宾客登阁赏花,牡丹的清芬,与四种浓香混合酝酿,令人心醉神迷。他还发明了一种叫“移春槛”的物件,其实是个木车,上边种植奇花异草,杨家人外出时,有人拉着这个“花车”跟随,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欣赏鲜花。
爱花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当权者痴迷、奢华到这个程度,也难怪繁花似锦的大唐盛世要走向衰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