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蜂fēnɡ

字体:16+-

唐tánɡ·罗luó隐yǐn

不bú论lùn平pínɡ地dì与yǔ山shān尖jiān,

无wú限xiàn风fēnɡ光ɡuānɡ尽jìn被bèi占zhàn。

采cǎi得dé百bǎi花huā成chénɡ蜜mì后hòu,

为wèi谁shuí辛xīn苦kǔ为wèi谁shuí甜tián?

诗文大意

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山尖,

无限风光都被蜜蜂所占。

采集百花酿成花蜜之后,

到底为谁辛苦给谁甘甜?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黑暗的晚唐时期,诗人在科考中屡受挫折,在都城看遍帝王权贵的荒唐腐朽、芸芸众生的熙来攘往,心中充满失望和愤懑。

他观察辛辛苦苦四处采蜜的蜜蜂,联想到人们忙忙碌碌,到头来甚至一无所获,却不知所为何来,当然,其中也包括苦苦追寻功名却屡屡失败的自己……

诗人心有所感,蜂与人的身影在他心中渐渐合二为一,于是他创作了这首看似简单,但寓意深刻的“咏物诗”。

细品词句

前两句描述蜜蜂四处采蜜的样子,语言浅显直白。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峰,有花的地方就有蜜蜂的身影。第二句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世上的无限风光都被它们占据了,这是先“扬”,看似对蜜蜂表示赞美。

后两句急转直下,发表议论,语言犀利深刻。蜜蜂辛辛苦苦地采花酿蜜,到底是为了谁这么辛苦,又让谁享受甘甜呢?这是后“抑”。最后这个问句引人深思:我们知道,自然界中采蜜的多是工蜂,但它们自己享用的却很少,要把蜂蜜提供给蜂巢中的蜂王和雄蜂,人类更是常常占据蜜蜂的劳动成果。工蜂出于本能,忙碌一生,却不知道自己是为了谁奔忙,也说不清劳动成果都被谁享用。诗人要思考的当然不是蜜蜂的一生,而是从中反思人生与社会。

这首诗看似简单地咏物,没有任何难懂的用词,实际上却是一篇“动物寓言”,作者的议论点到即止,并不讲明,但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到了现代,蜜蜂常被视为“劳动奉献”的象征,所以后来有些人认为这首诗是用蜜蜂比喻劳动人民,对他们表达赞美和同情,对剥削他们的统治者表达讽刺和批判。

古人多认为这首诗是借蜜蜂比喻盲目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人,其中也包括诗人自己,辛辛苦苦,看似风光,其实根本不知人生目的是什么,到头来一无所获。其中既有嘲讽,又有怜悯。罗隐的诗文常有讽刺意味,这样的理解可能更符合诗人的原意。

讲个故事

十上不第,才高貌丑

历朝历代,许多诗人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晚唐诗人罗隐更是堪称考场失意的“佼佼者”。

罗隐年少就有才名,二十八岁满怀信心到长安参加科考,没想到却落榜了,更悲惨的还在后边:其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到四十五岁,罗隐参加了十次科举考试,竟然全部落榜!其间,他有时连返乡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在长安忍饥挨饿,熬到下一次考试,结果仍是落榜、落榜、再落榜……

其实罗隐的才华完全没有问题,名气也非常大,宰相令狐绹、郑畋等人都非常欣赏他的才气。令狐绹的儿子考中进士,罗隐这个没考中的人写了一首诗祝贺,令狐绹大喜,对儿子说:你考中我没有多欢喜,能得到罗隐一首贺诗才令我欣喜啊!

罗隐为什么会屡试不中呢?可能他确实不太适应考试规则,此外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罗隐文风犀利。晚唐政治黑暗、权贵腐朽,罗隐的诗文中常有激烈的嘲讽和抨击。唐僖宗玩物丧志,当时有个耍猴的,他的猴子能像大臣一样随朝站班。僖宗一高兴,便赏赐耍猴的五品官职,这个耍猴人穿上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绯色官袍。罗隐听说之后,满腔愤懑地写下: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连荒唐的皇帝他都敢于讽刺,权贵们自然不愿意让这样的人考中了。

还有个原因——罗隐貌丑,关于此事也有个故事:

据说宰相郑畋的女儿一直非常喜欢罗隐的诗文,仰慕他的才华,甚至有嫁给罗隐的想法。郑畋也爱罗隐之才,便安排了一次“相亲”,请罗隐登门,郑小姐躲在帘幕后面窥视。这一看,郑小姐就再也不读罗隐的诗了——因为罗隐实在太丑,让她无比失望。

貌丑不只会影响相亲,也会影响考试,因为唐朝选取进士有“体貌丰伟”的要求。

后来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国家岌岌可危,罗隐心灰意冷,到九华山中隐居了八年。命运终于对这位才子“网开一面”,五十五岁的罗隐重新出山后,大唐分崩离析,但他却得到吴越王钱镠的赏识,在晚年反而稳稳当当地做了二十多年官,直到七十七岁去世。

学个成语

为人作嫁(wèi rén zuò jià)

原意是说穷苦人家的女儿替别人做嫁衣。比喻空为别人辛苦忙碌。

出自唐朝秦韬玉的《贫女》诗句:“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说段历史

唐朝的掘墓人——黄巢

除了罗隐,还有个人也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失意,罗隐只是用手中的笔来抒发不平与愤怒,这个人却拿起了刀枪,最后竟然席卷天下,成了大唐王朝的“掘墓人”。这个人比罗隐年长十三岁,他就是黄巢。

黄巢家中以贩卖私盐为业,家境富足。他年少时就有诗才,同时还精通武艺,善于剑术、马术。黄巢成年后几次应试,都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咏物言志,透露出桀骜不驯的气势。之后,黄巢离开了长安,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

后来,全国各地发生水旱灾害,但官吏还强迫百姓缴赋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众起义,王仙芝在河南起兵,黄巢也聚集起数千人,起兵响应王仙芝,朝廷派各地藩镇出兵镇压起义军。王仙芝死后,黄巢被推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继续领导起义。

一开始起义军并不占优势,好几次都岌岌可危,但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各怀鬼胎,由于贪官污吏害民,还有些地方的百姓主动响应义军。这样,起义军在夹缝中南征北战,竟然实力越来越强,队伍越来越大,后来竟聚集了六十万大军。黄巢挥军北上,直指长安。公元880年,起义军先后占领洛阳和潼关,唐僖宗效仿祖先唐玄宗,带着随从仓皇逃往四川成都。

公元881年,起义军攻入长安,黄巢登基称帝,立国号为大齐。但黄巢此时并没有真正占领广大地盘,没有稳定的后方,他的部下有很多趁乱投机,想捞取好处,所以内部也不稳定。再加上起义军的纪律并不严整,黄巢也曾纵容兵士屠杀、劫掠百姓,失去了民心。唐军大举反攻,黄巢不能抵挡,他的许多部下投降唐军,其中就包括大将朱温,他成了攻击黄巢的骨干。

黄巢撤出长安一路奔逃,公元884年,在泰山虎狼谷被自己的手下所杀。

黄巢虽然失败身死,但他领导的起义却成了压垮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黄巢死去二十三年之后,曾在他手下的朱温终结唐朝,建立了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