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乞qǐ巧qiǎo

字体:16+-

唐tánɡ·林lín杰jié

七qī夕xī今jīn宵xiāo看kàn碧bì霄xiāo,

牵qiān牛niú织zhī女nǚ渡dù河hé桥qiáo。

家jiā家jiā乞qǐ巧qiǎo望wànɡ秋qiū月yuè,

穿chuān尽jìn红hónɡ丝sī几jǐ万wàn条tiáo。

诗文大意

今夜七夕仰望碧蓝的云霄,

似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鹊桥。

家家户户都望着秋月乞巧,

穿针引线用尽红丝几万条。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七夕来临,又到了“乞巧节”,夜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女性都忙着穿针引线、对月乞巧。孩子们则仰望银河,寻找牵牛星、织女星和传说中的鹊桥,听老人讲述着牛郎织女动人而凄美的故事。

诗人此时还年少,对这个浪漫的节日也充满了兴趣。这个晚上,他用心观察着人们乞巧的习俗,写成了这首《乞巧》诗。

细品词句

林杰少年聪慧,据说他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可惜刚十六岁就去世了。《全唐诗》收录了他的两首诗,《乞巧》就是其中一首,应是他幼年或少年时所作。

诗的前两句点题,说明这个特殊的节日。“今宵看碧霄”,“宵”和“霄”音同意不同,“宵”是说晚上,而“霄”是指天空,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颇具巧思。第二句引用“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同时也描绘出人们仰望银河,寻找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样子。百姓们怀有善良美好的心愿,期待着牛郎织女这对隔河相望的夫妻能相会。

后两句记录“乞巧”的习俗。传说中织女是最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女孩儿们要向织女“乞巧”,祈求自己也有一双巧手。乞巧最主要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家家户户的女性都在乞巧,她们似乎把红线都用尽了。“几万条”是虚指,说明乞巧活动的盛大和女性参与的热切。

这首诗并无深刻的含意,但简明上口,表现出一位少年看到七夕热闹场景的喜悦,也为后人留下古代七夕民俗的生动记录。

讲个故事

牛郎织女

在周代的《诗经》中就有关于牵牛星、织女星的诗歌。

东汉记录农事活动的《四民月令》中有“七月七日,河鼓(牵牛星),织女二星神当会”,可见当时就有了七月七日二星相会的说法。

后来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诗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到了南北朝时,牛郎织女作为夫妻,正式有了故事:

天河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她一年又一年地织布劳作,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天帝可怜她,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通过鹊桥相会一次。

这个故事似乎不那么美好浪漫,而且是关于两个天神的,跟人没什么关系,后来经过劳动人民的改造加工,成了这个版本: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父母去世后,牛郎和哥嫂生活,嫂子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只得到一头老牛。

这头老牛通灵性。有一天,天上负责纺织的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牛郎按照老牛的指示,藏起了织女的衣服,织女没法回天上,听到牛郎的自述,非常同情牛郎的遭遇,两人互生爱意,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不料王母知道了此事,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去世,让牛郎穿上用它的皮做成的鞋子去追织女。牛郎用扁担挑着儿女追到天上,没想到王母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与织女遥望对泣。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学个成语

牛郎织女(niú láng zhī nǚ)

从牛郎星、织女星演化出的神话人物,比喻长期分离两地的夫妻、情侣。

出自明朝胡文焕的《群音类选·南西厢记》:“你影只形单,羞睹牛郎织女星。”

说段历史

“七夕”的历史

“七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古代民间特别重视“重日”,也就是月份和日期数字重合的日子,古人认为重日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我们知道,其中“正月正”就是农历大年初一的“元日”,三月三在古代是上巳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九月九是重阳节,二月二也有“龙抬头”的说法,而七月七就是七夕节了。

古书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楚怀王就是不听屈原劝告,最后被秦国关押至死的那个楚国国君。到了汉朝,汉高祖刘邦是楚地的人,所以汉朝沿袭了不少楚国的风俗,这时就有汉朝女性在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乞巧的记录了。七夕也被称作“七姐诞”,就是仙女“七姐”的生日,这位七姐和织女合二为一,据说是手最巧、负责纺织的仙女。后来又和“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故事交织在一起,这天既是织女(七姐)的生日,又是她和丈夫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当然格外重要。古代讲“男耕女织”,女子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因此要在这天拜七姐,祈福许愿。

一开始主要祈求能得到一双巧手,后来许多和女子生活相关的愿望都叠加上来了,比如求姻缘、求子、保佑孩子平安,等等。

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穿针乞巧”,用各色丝线穿针。针孔在汉代就有七个了,而且要在七夕晚上的月光下进行,不能借助灯光。初七是“上弦月”,月亮还没到半圆,在这样的环境下穿针,不只要手巧,还得眼亮才行啊!穿过的针孔够多,就叫“得巧”,这些女孩子被视为手最巧的。《乞巧》这首诗就记录了唐代家家户户“七夕乞巧”的习俗。

除了乞巧,各地还有“炸巧果”“蒸巧馍”的习俗,“巧果”“巧馍”都是精致的小点心,制作好后摆在香案上供给七姐。另外,还有夫妻泛舟的习俗,这当然是对应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另外,古代还有七夕“曝俗”一说,就是在这一天拿出箱子里的衣服、书籍晒一晒,七夕刚过雨季,把东西拿出来晒晒,除虫防霉,是有科学道理的,但是这跟天上的织女牛郎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