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林lín升shēnɡ
山shān外wài青qīnɡ山shān楼lóu外wài楼lóu,
西xī湖hú歌ɡē舞wǔ几jǐ时shí休xiū?
暖nuǎn风fēnɡ熏xūn得dé游yóu人rén醉zuì,
直zhí把bǎ杭hánɡ州zhōu作zuò汴biàn州zhōu。
诗文大意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
西湖上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风把游人吹得如痴如醉,
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南宋卑躬屈膝地与金议和之后,上至皇帝,下至官员,早就没了恢复河山的志向,他们忘记了曾经的都城“汴京”,忘记了北方的大好河山被金人控制。在这山水秀美、暖风醉人的杭州“临安”,当权者修筑宫室、广建楼台,过起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日子。
诗人只是个普通士子,他来到临安,住在旅社中,看到当权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感到无比愤慨,于是提笔在墙上写下了这首“题壁诗”。
细品词句
这首诗描写与议论交织。前两句,先写杭州歌舞升平的场景,再对此发出质问;后两句,先写当权者醉生梦死的状态,再对此抒发感慨。
第一句,“山外青山”是自然美景,“楼外楼”是人工建筑,青山重叠起伏,楼台鳞次栉比,杭州一派秀美、富丽的景象。如果在承平盛世,这“人间天堂”的美景本应令人心旷神怡。
第二句,“西湖歌舞”继续描写山水楼台之间的繁华与欢愉,但“几时休”三字如一声断喝惊醒了这繁华美梦。这粉饰的太平、纵情的欢娱何时才能休止呢?“几时休”暗示的是“无休”,人们沉溺其中,夜以继日,从不休止。愤慨、厌烦,却又无奈的情绪都蕴含在这句冷峻的质问中。
第三句,和暖温柔的微风也是江南特有的,在此处却是一语双关,不只是自然界的暖风,更是这临安城内的享乐之风、苟安之风。“熏”与“醉”的组合极为精妙,“熏”是长时间熏陶、浸润在这种风气与氛围之中,因而“醉”就不是一时的、表面的,而是深入骨髓、沉迷其间的醉生梦死。“游人”指的当然不是西湖游客,而是指沉醉在这繁华世界的统治者,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北方避难而来,这里本不是故乡,却在这里兴楼台、起歌舞,沉醉其中。
如果不了解背景,还不能领悟前三句的愤慨与嘲讽从何而来,尾句彻底点明主题: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曾经的汴京——这是讽刺、感慨,也是蕴含着悲哀与绝望的预言。北宋首都汴京城一如“清明上河图”,繁华更盛杭州,如今却已沦陷,这些当权者却全无羞耻之心,更无恢复之志,只是把杭州当成新的首都,得过且过。如此不吸取历史教训,恐怕不久后,杭州也将像汴州一样沦亡,这苟且的繁荣也终将烟消云散。
这首诗兼有生动的描写、犀利的嘲讽、强烈的愤慨,是一首悲哀的挽歌。林升青史无名,是位普通的士子、诗人,却能发出这样的“盛世危言”,远比南宋的权贵更有责任感与爱国心。
讲个故事
古代诗人怎么发“朋友圈”——“题壁诗”
《题临安邸》的诗名,说明这是首“题壁诗”。我们知道“题画诗”是题在画上的诗,“题壁诗”自然就是题在墙壁上的诗。古代诗人在名胜、酒家、旅社、寺庙等处,一时兴起,找片白墙,笔走龙蛇,即兴成诗,写完后把笔一丢,仰天大笑,好不痛快!
比起写在纸上的诗,“题壁诗”就像古代诗人在朋友圈发的一条信息,可供来来往往的人瞻仰品读,有些人看得起了诗兴,没准儿还唱和一首。
唐宋年间,“题壁诗”蔚然成风,有不少知名的“题壁诗”。例如,我们学过的《题西林壁》就说得很明白,这是苏东坡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如果题壁诗太流行,许多文人墨客都来题诗一首,墙壁不够用可怎么办呢?有些寺院、酒家、景点勇于创新,专门设有诗板供人题诗,唐朝有人记录一座亭子里的诗板,说:“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南宋诗人魏庆之也说:“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从而题咏者甚众,碑牌满屋。”你看,这流行度和传播度,比今天的“朋友圈”有过之而无不及。
敢往墙上题诗的人,往往都挺自信,要不就是非常有胆识、有见识,写《题临安邸》的林升敢于嘲讽当朝权贵,绝对可以算一个。
学个成语
醉生梦死(zuì shēng mèng sǐ)
意思是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出自宋朝朱熹的《小学》卷:“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说段历史
“干政”的太上皇
之前曾讲过宋朝皇位“物归原主”,宋高宗赵构在太祖赵匡胤的后人中选择了一位养子,这就是宋孝宗赵昚。
宋高宗二十岁时遭遇“靖康之耻”,他在仓皇之中登基称帝,后来一路东躲西藏、战战兢兢,心中非常畏惧金人,因此是个坚定的“议和派”。他用秦桧、杀岳飞,卑躬屈膝地与金人和谈,终于在江南站稳脚跟,换来暂时的和平。临安城在这个时期繁华起来,南宋权贵阶层都喜欢游西湖,逐渐形成一派《题临安邸》诗中的景象。
高宗做了三十五年皇帝,他五十五岁时,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背叛和约,大举南侵,高宗又想逃离临安。不过,这一次虞允文率兵在采石抵挡住金军,金国内乱,海陵王被部下所杀。南宋渡过了这次危机,宋高宗还是心有余悸。因此,第二年他以“倦勤”(就是说自己累了,懒了)为名传位给宋孝宗,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宋高宗早年狼狈,晚年却很有福气,他是宋朝最长寿的皇帝,退位后又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八十一岁高龄才去世。而且,宋孝宗是个大孝子,自己做了皇帝,仍对太上皇关心备至、百依百顺,每次退朝后都会到德寿宫拜见高宗,请示问安,凡有要事都要去听“圣训”,治国大事都听高宗意见。因此,高宗虽然自称“不问朝政”,但还是经常“干政”。
例如,宋孝宗最在意的一件事,就是接收金国“国书”的礼仪,要走下御座,亲手来接,这对他来说是奇耻大辱。后来,金国完颜仲出使南宋,双方为此争执不休,互不相让。最后,太上皇发话,担心此举会破坏宋金“友好”,宋孝宗最后只能妥协。
高宗喜欢去灵隐寺喝茶,一次,有个行者装扮的人对他百般殷勤。高宗问起来,此人便哭诉,说自己本是个地方官员,后来被诬陷降罪,只好在这里糊口。
高宗也不深入调查,当即就说:“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说明,帮你复职。”回宫后,他果真对孝宗讲了,要求给这人复职。
几天后,高宗再去喝茶,见那人还在干活,顿时心生不快。回宫后就对孝宗发脾气说:“我老了,没人听话了,那行者的事,你为何不办理?难道要我给你上奏折吗?”
宋孝宗急忙回答:“我昨日已向宰相讲起,宰相说此人确是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经宽大,再复职实在不妥。”
高宗却听不进去,一摆手说:“我不管,我已经答应的事,你不办,那叫我今后怎么再见人?”说完起身走了。孝宗无奈,只得照办。
就这样,宋孝宗一共做了二十七年皇帝,其中二十五年都有太上皇高宗存在。高宗去世后,宋孝宗伤心之下,两天不能进食。为了给高宗服丧三年,一年多以后他就禅位给太子,自己也做了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