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己jǐ亥hài杂zá诗shī

字体:16+-

清qīnɡ·龚ɡōnɡ自zì珍zhēn

九jiǔ州zhōu生shēnɡ气qì恃shì风fēnɡ雷léi,

万wàn马mǎ齐qí喑yīn究jiū可kě哀āi。

我wǒ劝quàn天tiān公ɡōnɡ重chónɡ抖dǒu擞sǒu,

不bù拘jū一yì格ɡé降jiànɡ人rén材cái。

诗文大意

中国的生机要靠风雷轰鸣,

死气沉沉是多么令人悲哀。

我劝告上天重新抖擞精神,

不拘一格地降下更多人才。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生活在清朝中期向晚期过渡的时期,这时,帝国主义的枪炮即将轰响国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诗人力主改革,支持林则徐禁烟,遭到顽固官僚的忌恨,被迫辞官南归。

诗人仍有变革图强的“医国”之心,这一年,他把自己的所想所思和在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写成三百一十五首七绝诗,因为是己亥年,统称为《己亥杂诗》。他路过镇江时,赶上庙会活动,道士请他写“青词”(献给上天神明的祝词),他就势写下了这篇忧国忧民之作。

细品词句

前两句直抒胸臆,借用比喻对当下的社会状态发表评论。

第一句诗人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当前的中国,要依靠风起云涌、电闪雷鸣,才能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气象,这里的“风雷”比喻猛烈、彻底的革新。“恃”是依靠、依仗,在这里体现出“必须如此、别无他途”的意思; “风雷”是狂风惊雷,让这首诗起头就振聋发聩、力道十足。

第二句回归目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这里又用了一个比喻。“万马齐喑”的典故出自苏轼的《三马图赞引》:西域进贡了一匹宝马,在皇家马厩中,只有这匹马嘶鸣,其他马匹都不敢发声。这里比喻在清政府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又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整个国家死气沉沉。“哀”字体现出诗人为这种局面感到悲哀、痛惜与焦虑。

后两句诗人假借“天公”之名,提出自己的期望和建议。

这首诗是道士请诗人作的“青词”,是给“天公”(玉皇大帝)的祷词,因此诗人在第三句借“天公”的名义提出自己的期望。需要注意的是“劝”和“重”这两个字,“劝”是劝告、奉劝,而不是祈求,“重”说明“天公”曾经抖擞精神,但是后来失去了这种精神。这都说明诗人并非真的迷信天神,指望玉皇大帝解决国家的问题,而是以“天公”比喻国家的统治者。

第四句,诗人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不拘一格”是不要局限于一种类型,要各种各样、百花齐放。在这里一方面是希望国家涌现出各种人才,另一方面是希望统治者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在诗人看来,只有这样才能万马奔腾、锐意革新,改变国家的现状。联想到诗人此时正不受重用、被迫辞职返乡,这句诗就更令人叹息了。

当时中国陷入沉沉黑夜,尚未迎来觉醒,诗人却能敏锐地思考,批判现实、揭露问题,更憧憬变革、提出建议。这首诗气势磅礴,展现出开阔的胸怀和高远的目光,被后人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讲个故事

因字丑错失翰林院

龚自珍诗中提出自己最大的愿望——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他本人确实受过“拘于一格”选用人才之苦。

龚自珍家人为官显赫,且都极有文学修养,包括他的母亲,都有诗集、文集传世,龚自珍也在少年时就有才名。当时,科举考试仍然是读书人实现抱负的必由之路,他的科举之路却不算顺畅。

龚自珍二十六岁中举,之后的会试却接连落榜。

直到第六次参加会试,据说当时龚自珍就常常揭露时弊,对看不惯的事就要嘲讽斥责,出名地“爱骂人”,会试的考官王植知道是他的卷子之后,因为怕被骂而不得不录取他当了进士。龚自珍中进士的时候已经三十七岁了。

但会试只能决定他是否中进士,最终被评为第几等、第几名还要看殿试。龚自珍虽然才高,但字却写得一般般,有些潦草。殿试主考官曹振镛是个“多磕头、少说话”的老官僚,一切按老规矩办,以龚自珍“楷法不中程”为由,把他排在三甲第十九名。龚自珍本来的理想是进入翰林院,但这个名次是不能进翰林院的。

据说殿试之后,龚自珍愤愤不平,他嘲讽朝廷墨守成规,根本选不出优秀的人才。

晚清名臣曾国藩后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给咸丰皇帝上书,提到从道光年间,士人们都追求浮华的表面功夫,科举取士看书法规整,却不管文义深浅,朝廷因此错失了有学识、有思想的人。

当时西方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科技和军事力量突飞猛进,而清朝统治者选用人才却还是靠科举八股文那一成不变的模式,连录取标准都不肯变通,难怪会人才缺失、万马齐喑。

学个成语

人才辈出(rén cái bèi chū)

人才一批一批地出现,形容有才能的人大量涌现。

出自宋朝张栻的《西汉儒者名节何以不竞》:“中世以后,人才辈出。”

说段历史

“近代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在腐朽没落的时代,多数清朝统治者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但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放眼世界,思索国家的问题,探索国家的出路。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就体现出这种精神,还有一位备受龚自珍敬重的人物,他身体力行,坚决抗击西方侵略者,同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他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生于乾隆年间,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母亲带着女儿做女红、做剪纸补贴家计。林则徐每天去读书之前,都会先拿着母亲和姊妹做的工艺品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再到店铺收钱交给母亲。林家家庭贫困,但气氛很温馨。

林则徐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八九岁时,就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样的诗句,震惊四座。他二十六岁考取进士二甲第四名,由此进入了翰林院。他在京城加入了“宣南诗社”,就是在这时和龚自珍结交的。

之后,林则徐无论担任什么官职,都清廉无私、尽职尽责,政绩卓越,得到道光皇帝的器重,步步升迁,到五十二岁时升任“湖广总督”,已经是个“封疆大吏”了。

当时,英国为了从贸易中获利,赚取中国的财富,大肆向中国运输、销售毒品鸦片,英国人大获其利,毒贩蜂拥而至。国人不明鸦片危害,许多人糊里糊涂地染上了烟瘾,甚至道光皇帝都曾吸食鸦片。

林则徐早就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在总督任上大力禁烟,把管辖地的烟贩及鸦片吸食者一扫而空。他和许多有识之士一起上书皇帝,力主禁烟。道光皇帝终于下定决心,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龚自珍力挺林则徐,亲笔写下关于禁烟的许多建议,令林则徐大为感动。

林则徐到广州之后,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让他们保证今后永不得进口、夹带鸦片。经过坚决的斗争,收缴鸦片近2万箱,237万余斤,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这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虎门销烟”。

更难得的是,林则徐在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的同时,没有故步自封,他认识到只有向外国学习才能抵御侵略,主张“学其优而用”。他亲自组织翻译队伍,翻译外国书刊,他本人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具有启发作用。

虎门销烟后,英国侵略者展开疯狂报复,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道光皇帝迫于英军气焰,竟向英军妥协,将林则徐革职,发往新疆伊犁。林则徐与妻子告别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诗句。

林则徐六十岁时重新被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他六十五岁时,清廷又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让他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起义,他此时已经身染重病,在途中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