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山shān居jū秋qiū暝mínɡ

字体:16+-

唐tánɡ·王wánɡ维wéi

空kōnɡ山shān新xīn雨yǔ后hòu,天tiān气qì晚wǎn来lái秋qiū。

明mínɡ月yuè松sōnɡ间jiān照zhào,清qīnɡ泉quán石shí上shànɡ流liú。

竹zhú喧xuān归ɡuī浣huàn女nǚ,莲lián动dònɡ下xià渔yú舟zhōu。

随suí意yì春chūn芳fānɡ歇xiē,王wánɡ孙sūn自zì可kě留liú。

诗文大意

空山中一场秋雨下过之后,傍晚的天气令人无比享受。

明月自松林之间皎皎朗照,清泉在山石之上潺潺淌流。

喧响竹林的是回家的浣女,摇动莲叶的是归来的渔舟。

任凭春光逝去也不须忧愁,秋山更加值得我长久驻留。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空寂的深山被一场秋雨浸润后,天气转晴。日暮时分,隐居“辋川别墅”的诗人漫步山间,享受秋日清爽宜人的气候。他在山林中停下脚步,静静欣赏着只属于自己的风景:一尘不染的月光自松间洒落,清澈蜿蜒的溪水在石上流淌,宁静,空灵。

远处竹林中传来浣衣女相携归家的欢笑,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打鱼的船家顺流归来,船桨摇动了莲叶……

诗人感到无与伦比地平静和满足,在这里,人生的种种烦扰疲累都可以放下,他觉得这里就是自己的心灵家园,愿永远驻留其中……

细品词句

这首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第一首完整的“律诗”。

在隋唐以前,古诗只要押韵,对于格律、句式等没有太多要求,后人把这些诗称作“古体诗”。从南朝开始,诗人们探索更严谨的格律、句式,经过一代代诗人不断的尝试和总结,到唐代形成了一套标准,这些按照标准严格创作的诗就称作“格律诗”,也称作“近体诗”。

“近体诗”中有“绝句”和“律诗”,“绝句”是四句,“律诗”通常是八句,也有超过八句的。根据每句的字数,律诗又分为五律、七律。《山居秋暝》就是一首“五律”。

“律诗”中每两句相对,称作“一联”,我们可以按照四联来品读这首诗。

前两句,称作“首联”,写环境和天气。“空山”在王维的诗中经常出现,例如《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在这首诗中,因为有了“新雨”,所以“空山”除了空寂幽远,还显得空明澄净。“新雨后”和“晚来秋”,告诉我们秋雨刚停歇,万物如同被洗过,这样的秋日傍晚,给人格外清新净爽的感觉。

三、四句,称作“颔联”,描写诗人面前的景致。天色渐晚,皓月不知何时已悬在空中,秋季天高气爽,月色本就明亮,在秋雨洗涤之后更是一尘不染,透过松枝,静静洒落;清冽的山泉在山石之上静静流淌,在月光下闪耀着点点光泽。这两句文字简白,似乎完全没有着力,但月、松、泉、石却组合出幽静而高雅的意境。感觉诗人驻足深林之中,已进入忘我的境界,所以有了如此细腻的感知,浑然天成、超凡脱俗,堪称千古佳句。

五、六句,称作“颈联”,转而描写人物动态。诗人故意把“浣女”和“渔舟”放在每句最后,看起来句式是反的,其实正符合当时诗人的感受:在空山中,听到“竹喧”,想到是“浣女”回家,见到“莲动”,猜到是“渔舟”归来。这突如其来的响动,非但不会破坏画面的幽静,反而增添了几分人间生气。

最后的七、八句,称作“尾联”,是全诗总结,抒发诗人的情怀。《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借用了这个典故,发出完全相反的感叹:有如此美好的“空山秋暝”,王孙自然可以长久居留,透露出王维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依恋。

诗的四联,在结构上分别对应“起、承、转、合”,其中“颔联”气韵幽冷,有佛家“空明寂静”的意境,而“颈联”添上暖意,有道家“鸡犬相闻,不相往来”的理想,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另外,我们可以注意:在“律诗”中除了“首联”和“尾联”,中间的每一联都应该是对仗的,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是对仗工整。

《山居秋暝》在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的情怀和理想,被后人评为“色韵清绝”“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讲个故事

林黛玉“教诗”首推王维

在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

香菱是个非常苦命的女孩子,她本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幼年时却被人贩子拐卖,后来成了花花公子薛蟠的小妾。但是香菱非常好学,她见“大观园”中林黛玉、薛宝钗、探春等小姐都非常有才华,经常组织写诗、赛诗的活动,自己也很想学诗。

林黛玉冰雪聪明,她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出类拔萃,就做起了香菱的老师。

林黛玉“教诗”非常有章法,她先给香菱讲解了律诗的基本原理,比如起承转合的结构,比如诗句中如何对仗,同时她还告诉香菱:如果有了好句子,连词句都不用太修饰,也可以突破格律。这是作诗的关键,不要死板地遵从规矩,更不要特意追求华丽的词句,诗中的意趣才是更重要的。

香菱想读陆游的诗,“林老师”连忙阻止了,她认为陆游的诗直白浅近,初学者容易喜欢,但是这样却不利于学诗。她给香菱制订的“学习计划”是这样的——

先读王维的诗,把王维的一百首“五律”读熟;然后再读杜甫的一两百首“七律”;接下来再读李白的一两百首“七绝”。有这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在心里做“底子”,基础也就打好了,然后再去读其他诗人的诗,这样有一年时间,就能成为一位“诗翁”了。

那么,林黛玉教的方法对不对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分析,认为这个教学方案非常“科学”:陆游诗句浅近,但他身负国恨,诗的内涵高迈悲壮,不适合女孩子初学;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是“诗史”,而且七律更加出名,学起来有难度;李白更不用说,他的诗如同“天外飞仙”,历代诗人都只能欣赏,很少能效仿;而王维的诗题材丰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以青山秀水和日常生活为吟咏的对象,格调高雅、清新脱俗,却又言简意赅,很少用生涩古怪的字词,适合女孩子学习。另外,王维的诗还有个特点:这位“诗佛”受到禅宗影响,就算遭受挫折,诗中也总有畅达淡薄之意,心中永远有属于自己的“空山”。香菱身世凄凉,王维的诗能帮她看开、看空、放下悲伤忧惧。

香菱在林黛玉的教导下,果然进步神速,由此看来,“林老师”还真是位“优秀教师”啊!

学个成语

起承转合(qǐ chéng zhuǎn hé)

开端、承接、转折、总结,原来指写文章的章法,也用来比喻说话作文固定的模式。

出自元朝杨载的《律诗要法》:“七言律有起承转合。”

说段历史

“隐士圣地”终南山

中国名山众多,各有特色,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而终南山却是因为隐士而闻名天下。

隐士指的是那些有真才实学,却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不愿进入仕途、委曲求全的人物,他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

终南山坐落在如今的陕西省,离古代重要的都市——长安不远。终南山不像华山那么险峻,绵延数百里,山谷纵横,这里风景秀美,气候湿润温和,成了历代隐士绝佳的归隐之地。

历史上,除了王维之外,还有许多名人曾在终南山隐居,例如“汉三杰”中的张良、“药王”孙思邈、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其中,有三位历史人物让终南山“隐士天堂”的美誉名扬天下。

第一位是商周时期的姜子牙。他出身寒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年过七十岁还一事无成,只好隐居在终南山一带。姜子牙时常到渭水钓鱼,机缘巧合遇到了周文王,后来辅助文王、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第二位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曾经是周朝的“藏室史”,也就是图书馆长。据说,老子不再做官之后游历天下,曾来到终南山。后来,他离开终南山,出函谷关时留下《道德经》,不知所踪。从此,终南山成为道教圣地。

第三位没有前两位那么大的名气,但是他为终南山留下了“终南捷径”的著名成语。他是唐朝人,叫卢藏用。卢藏用颇有才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他听了姜子牙的故事之后,灵机一动,就跑到终南山隐居,还到处散布消息,让大家都知道有个叫卢藏用的才子隐居在终南山。他的这种做法还真起到了作用,很快,女皇武则天召他去,任命为左拾遗。当时,终南山还有位真正的隐士,名字叫作司马承祯。女皇武则天也想招司马承祯做官,可司马承祯只在长安住了几天,便要求回终南山继续隐居。卢藏用随一群人来为司马承祯送行,他用手指着终南山的方向,意味深长地说:“那里另有妙处啊!”司马承祯听了,微微一笑,说:“在我看来,终南山却是一条做官的捷径啊。”一句话说得卢藏用这个“假隐士”非常尴尬,无地自容地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