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张zhānɡ继jì
月yuè落luò乌wū啼tí霜shuānɡ满mǎn天tiān,
江jiānɡ枫fēnɡ渔yú火huǒ对duì愁chóu眠mián。
姑ɡū苏sū城chénɡ外wài寒hán山shān寺sì,
夜yè半bàn钟zhōnɡ声shēnɡ到dào客kè船chuán。
诗文大意
明月落乌鸦啼霜雾满天,
江枫旁渔火暗愁绪难眠。
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院,
夜半钟声传到我的客船。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这是个凄清寒冷的夜晚,水乡姑苏枫桥畔,水面上停泊着几条客船,昏黄的渔火忽明忽暗。
夜渐深,上弦月已沉,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偶尔发出几声嘶哑的啼唤。客船上,孤寂的诗人满怀愁绪、无法入眠。他本来已经高中进士,却在吏部“铨选”中落选,又赶上“安史之乱”爆发,无奈漂泊江湖之间。国家的命运、个人的际遇、羁旅的愁思,在这寒雾漫天的异乡之夜无处排遣……
正思量间,寒山寺悠扬的“定夜钟”声蓦然传来,此情此夜、此声此景,如梦似幻……
细品词句
要品味这首诗,我们需要先认识一个词——“意象”,意思是:寄托着创作者情思的事物。
比如《山居秋暝》著名的“颔联”中,明月、松、清泉、石,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它们都是美好、自然、清新的事物,寄托着王维高雅的情致。
《枫桥夜泊》的前两句同样聚集着密集的意象,它们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
第一句就是三种意象的罗列:落月、啼乌、满天霜。农历每月的上半月,月亮落下的时间会比较早,例如初七上弦月,大约在深夜二十四点落下;在这深夜里,归巢的乌鸦时而发出几声啼叫,乌鸦的叫声嘶哑、苍凉; “霜”不会弥漫空中,但水面上寒冷的雾气像是漫天寒霜。
第二句接着展示出两种意象:江枫、渔火。多数人把“江枫”翻译成江畔枫树,但有的学者说应该是这里的枫桥和江村桥这两座桥;渔火,夜晚船上的一点灯火,摇曳昏黄。所有这些意象已经勾画出凄清、孤寂、忧伤的气氛,最后“对愁眠”点明了诗中人的情绪:愁。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个孤身漂泊的旅人,只有满怀愁绪做伴,如何能够安眠?
后两句却集中写一件事物:钟声。第三句点出诗人当前所在的位置,也说明了钟声的来源。在这样忧愁难眠的夜晚,骤然传来庄严的佛寺钟声,一个“到”字写出钟声的悠长,似乎穿过黑夜,徐徐而至。夜深人静,人的听觉格外敏感,我们可以想象:这钟声会给诗人带来强烈的心理感受。但是这感受是什么呢?是更觉愁闷还是得到慰藉?是更加彷徨还是心有所悟?诗到此处却已结束,让这钟声继续回**在读者脑海中,和诗人一起进入那空灵、深远、古雅的意境。
这首诗有色有声、有动有静,更是有景有情,“寒山寺”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这首诗流传到日本之后,被视为千古佳作,家喻户晓。
历史上关于诗人张继的记载非常少,但他留在《枫桥夜泊》中的愁思却摇**千年,引起无数羁旅行人的情感共鸣,《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象成了中国艺术历史,甚至世界艺术历史中一幅独具特色的画面。
讲个故事
寒山与拾得
诗中的“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时期,一开始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因为唐朝贞观年间的高僧寒山曾到寺中住持,获名“寒山寺”。寺中古迹众多,除了《枫桥夜泊》诗碑,还有寒山、拾得两位僧人的石像。关于这两位高僧,有这么一段故事:
据说寒山早年是富家子弟,参加科考,却因为相貌不佳而落第。心灰意懒后,他大彻大悟,跑到天台山一个叫“寒岩”的地方隐居,因为隐居在这个地方,所以人们把他称作“寒山”。
这时的寒山整天破衣烂衫,面容憔悴,人也有点疯疯癫癫的。他经常到天台山国清寺要饭吃。
国清寺厨房有个和尚叫“拾得”,据说他年幼时被遗弃在路边,是国清寺的丰干禅师把他“拾”回寺中,因此得名“拾得”。
旁人看到寒山因嫌弃而驱赶他,拾得对他却非常爱护,总是从寺院厨房拿些剩下的饭菜送给寒山食用,两人还特别谈得来。
丰干禅师见了暗暗称奇,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厨僧。这二人看着地位低微,却悟出了佛教真意,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
据说两人有段出名的对话——
寒山问: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二人离开国清寺后,又去了苏州的寒山寺,后来拾得东渡日本传佛,也没忘记传播寒山的大名,因此日本也有了拾得寺和寒山寺,许多日本人对苏州的寒山寺也心存向往。
民间珍视两位高僧情同手足的情谊,甚至传说他们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化身。清朝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因此他们又被称作“和合二仙”。
学个成语
辗转反侧(zhǎn zhuǎn fǎn cè)
身体翻来覆去,形容因为心事重重而无法入睡。
出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说段历史
吴国与苏州的历史
《枫桥夜泊》诗中的“姑苏”指的就是江南名城苏州,如今的苏州还保留着寒山古寺、江枫古桥。
苏州在古代也被称作“吴”,所以提起苏州的历史,就一定要说说吴国的历史。
据《史记》记载,商朝时期,周部落的首领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聪明早慧,很受周太王的喜爱,周太王很想传位给姬昌,但根据当时的传统,应该传位给长子太伯,周太王因此郁郁寡欢。
谦让的太伯知道父亲的心意,决定让位给三弟季历和侄子姬昌,他和二弟仲雍借外出采药的机会一起离开了周部落,一直跑到了遥远的南方,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融入了当地的社会,还把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这里。于是,许多小部族自愿归附于太伯,兄弟二人在这里建立了“勾吴古国”。不过,这时“勾吴古国”所在地并不是苏州,而是如今的无锡梅村。
太伯没有后代,他去世之后,弟弟仲雍成为国主。后来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就四处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人。此时仲雍的后代周章继位,周武王就封周章为吴国的国君。
吴国到了吴王诸樊时,才把国都迁到了苏州一带。到了春秋时,吴王阖闾继位,命大臣伍子胥筑阖闾城,作为吴国的国都,这时苏州才正式建城。
南北朝时“衣冠南渡”,苏州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发展,寒山寺就是南朝梁时期建立的。到隋朝时,隋炀帝开通运河,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水陆交通要地,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苏州成了江南重镇。到了宋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间谚语已经流传开来,苏州凭借悠久的文化、秀美的园林而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