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张zhānɡ志zhì和hé
西xī塞sài山shān前qián白bái鹭lù飞fēi,
桃táo花huā流liú水shuǐ鳜ɡuì鱼yú肥féi。
青qīnɡ箬ruò笠lì,绿lǜ蓑suō衣yī,
斜xié风fēnɡ细xì雨yǔ不bù须xū归ɡuī。
诗文大意
西塞山前白鹭鸟自由翻飞,
桃花开放春水涨鳜鱼正肥。
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纵有斜风细雨也不必回归。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泛舟五湖,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归隐修道的生活。
正逢桃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江南春水漫涨、鳜鱼肥美,正是泛舟垂钓的绝佳季节,自称“烟波钓徒”的诗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时节,纵然赶上斜风细雨,只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也不必早早回去。诗人在“西塞山下”流连忘返,早已忘了时间。
后来,诗人与友人唱和,一口气作了五首《渔歌子》词,每首各描写了不同地方、不同季节中渔翁钓徒自由而闲逸的生活,这首词是其中的第一首。
细品词句
这首诗看起来是四句,多数句子也是七个字,但其中第三句却用了个断句,只有六个字。所以,这并不是一首绝句,而是一首词。《渔歌子》开始是一种曲调,后来成了一个词牌,和之前学过的《清平乐》《长相思》一样。
前两句描述江南水乡春汛时的风景。“西塞山前”写的是位置,“桃花流水”写的是时节,山、水、桃花、白鹭、鳜鱼又是“意象”。山水是渔夫垂钓的天地,也是诗人精神的家园;桃花盛开之时,春汛来临,是渔夫收获的季节,也是诗人心中江南最美的时节;白鹭通体洁白、姿态优雅,尤其喜爱吃鱼,总是飞翔在碧水之上,是自由与优雅的象征;鳜鱼味道鲜美,又正是肥美的时候,暗示着垂钓者心中的喜悦。“飞”和“流”两个字增加了画面的灵动感。这两句并未直接描写渔夫,却处处隐含着渔夫悠然的状态和喜悦的心情。
后两句描写渔夫,不写面容、不写动作,也不写心情,而是写装束——“青箬笠,绿蓑衣”,既能遮阳,又避风雨,正是古代渔者、农夫最典型的装束,斗笠和蓑衣的青绿色,让渔夫的形象和谐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最后一句的“斜”字尤其精妙,写春天江南的风雨,可以写“微风细雨”“轻风细雨”,但这样都只能写出风雨细小,写不出渔夫身体和视觉上的感受,风斜吹,雨丝也是斜的,人在江南烟雨中的感受因为一个“斜”字跃然纸上。“斜风细雨不须归”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这句话可以品读出三层含义:表面上讲的是渔夫“青箬笠,绿蓑衣”可以遮蔽风雨的好处;第二层是说渔夫的状态和心情,沉醉于山水、欣喜于垂钓,无拘无束、独来独往,所以“不须归”;第三层是说诗人所钟爱的生活方式、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不受世俗的约束和影响,自由自在、寄情山水。
据说苏东坡非常喜欢张志和这首《渔歌子》,他在《定风波》词中写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渔歌子》的后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语言生动浅近,意境优美,格调清新,寄托了作者自由、淡泊、脱俗的情怀。
讲个故事
《渔歌子》引出“师徒斗法”
张志和的《渔歌子》清新脱俗、意境高雅,让人在诵读时仿佛能悠然物外、超脱世俗,受到无数后人的喜爱。
北宋的苏东坡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都极爱这首词,由此还引出了一段文坛趣事:
黄庭坚比苏轼小八岁,曾在苏轼门下游学,因此他称苏轼为老师,但苏轼也很敬重他的才华,并不以老师自居,把他当作朋友。他们常常诗词唱和,互相品评,因为亲近,所以经常斗气“互怼”,平添了乐趣。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过起了“半归隐”的生活。他非常喜欢《渔歌子》词中的意境,可惜到宋朝时,《渔歌子》这种曲调已经失传了,只能读词,不能听曲。苏轼有一天兴起,把《渔歌子》的内容加以扩充,改成了一首《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中保留了《渔歌子》所有的内容,加上了一些词句,《浣溪沙》是当时流行的词牌曲调,这样就可以听曲了。
这首词传到黄庭坚那里,黄庭坚先是称赞,然后提了两点意见:第一,苏轼加的“散花洲外片帆微”和原词的“桃花流水鳜鱼肥”中,连续两句第二个字都是“花”,这不符合诗词韵律规则;第二点,黄庭坚认为渔夫很少用帆船,认为苏轼的词不符合实际生活。
于是,黄庭坚自己也改了一首《浣溪沙》:
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
这首词并没有完全保留《渔歌子》的内容,而是融入了另一首唐诗《渔父》中的词句。
这回轮到苏轼批评了:人家《渔歌子》中的渔父超然物外,你却用“新妇”“女儿”这些词,这位渔父也太浪漫了吧?
黄庭坚耿耿于怀,后来换了个词牌,又改出一首《鹧鸪天》: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写这首词的时候,黄庭坚饱受政治上的挫折,词中少了渔父的闲情逸致,反而在感慨世间风波险恶。
苏轼读后,虽然理解黄庭坚的心情,但是怕别人以这首词说黄庭坚抱怨朝政,就用玩笑的口气点评:鲁直(黄庭坚的字)这是要平地起风波吗?其中既有对这首词的调笑批评,又有对黄庭坚的提醒和劝解。
其实,诗词还是“原汁原味”最正宗,后人的改写都无法达到原词的境界,大文人们这种玩笑式的改写与“互怼”,正说明他们对《渔歌子》的由衷喜爱。
学个成语
逍遥自在(xiāo yáo zì zài)
形容无拘无束,安闲自得。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菩提寺上方晚眺》:“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
说段历史
运筹帷幄的“白衣山人”李泌
张志和早年也曾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但归隐之后就无心仕途,只求隐逸修道,再也没有进入朝堂。他有位大名鼎鼎的舅父,也爱修道,也曾隐退,但多次复出,一次比一次位高权重,他运筹帷幄、才智绝伦,对大唐有“再造之功”,这就是一代名臣李泌。
李泌自幼聪颖,七岁能文,幼年就受到唐玄宗的召见。李泌入宫时,玄宗正在和宰相张说下棋,他让张说考考李泌,张说就指着棋盘,让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作赋,李泌回答:“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张悦又让他说说自己的志向,李泌说:“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玄宗和张说对这个“神童”大为褒奖。
李泌渐渐成年,擅长研究《易经》,他经常在嵩山、华山、终南山游历,仰慕神仙不死之术。张志和比这位舅父小了十岁,肯定也受到了李泌的影响。
李泌深得唐玄宗赏识,做了太子李亨的属官,遭到宰相杨国忠的忌恨,他不硬抗,而是明智地归隐名山。
“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即位后,召李泌参谋军事,要给他授任官职,但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以宾客的身份出谋划策。肃宗对他宠遇有加,外出时,总让他陪同。李泌仙风道骨,爱穿一身白衣,众人常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
唐肃宗曾经为立哪个儿子为“大元帅”犹豫,李泌劝他坚决立嫡长子李俶(就是后来的唐代宗李豫),避免兄弟相残。
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定“安史之乱”的策略,他准确分析出叛军的动向和弱点,建议让李光弼守太原,郭子仪入河东,不要急着收复两京,而是进袭叛军老巢,形成合围,必能彻底剿灭叛军。后来事事都被李泌说中,可惜皇帝急于收复两京,没有全听他的谋划,让“安史之乱”的余波又延续了许多年。
收复两京之后,李泌又被中书令崔园和太监李辅国嫉妒,他再次洒脱地赴衡山隐居。
肃宗去世,代宗即位,代宗在长安赐给李泌一座房子,打算重用他。可是宰相元载、常衮等嫉恨李泌的才智,排挤他至地方任职,李泌不以为意,在所到之处都做出了良好的政绩。
到德宗即位之后,已经辅佐过三代君王的李泌终于正式拜相。唐德宗也曾考虑更换太子,又是李泌说服了他,避免了李唐王室再次内斗。当时吐蕃强盛,占据了陇右各州,切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还曾攻入长安,是李唐最大的威胁。李泌拿出一整套“平蕃策”,联合各国,步步为营,从四面合剿吐蕃,这个策略后来延续了近百年,终于把吐蕃的势力打压下去,令其再也不能对中原形成威胁。
李泌的种种功绩,几乎帮助李唐王朝起死回生,而他不仅忠于朝廷、精于谋划、善于治政,还有保护自身的智慧和急流勇退的胸怀,因此后人常把他和管仲、张良、诸葛亮这样的“智慧型”名臣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