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遇见一些化妆品推销员上门推销,他们总是大肆渲染自己产品的性能:“看看我们的产品吧,是专门用来防晒的,这样的防晒霜可比市面上的防晒霜要强多了,你可以看看说明书。而且我要和你说,很多明星最近也在用这一款产品,你见到她在海边的日光浴照片了吗?用的就是我们公司的产品。紫外线对于皮肤的伤害向来不可小觑,你可以使用一段时间看看,就知道紫外线根本伤害不了你的皮肤,抗紫外线添加剂会完完全全地将紫外线挡在外面。”
这段话听起来没什么毛病,产品的主要性能也介绍得比较清楚,整个故事的逻辑和脉络也比较清晰,整体上也还算可以。不过如果我们将整个故事稍加改动,情况就会变得有所不同:
“看看我们的产品吧,是专门用来防晒的,也许你觉得我们的防晒霜不够好,但是如果看看新闻,你就会发现上次在海边晒日光浴而遭到偷拍的那个女明星,她用的就是我们公司的产品。我可以说这款产品的防晒功能非常强,产品当中含有的很多抗紫外线的添加剂就是专门用来对付紫外线的,只要均匀地抹在皮肤上,就像给身体套上一层薄薄的保护膜,或者说是穿上一副盔甲,可以让那些前来进犯的紫外线无从入手,并顺利地将它们拒之门外。”
在这段话中,故事变得更加有说服力,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讲故事的人并不是笼统地讲述了防晒霜可以隔离紫外线,而是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解释防晒霜的功能。“给身体套上一层薄膜”这样的比喻可以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抗紫外线添加剂的功效。
通过两种表达方式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合理的精准的比喻往往会让故事变得更加出彩。首先,通过巧妙的比喻,故事中一些专业化的内容会变得简单易懂,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或者产品的相关信息。就像很多人不太清楚紫外线,不太清楚防晒霜的功效一样,他们通常也无法理解那些化学物质和成分,而比喻之后则会将防晒功能简化成一个大家都能够理解的东西。这样一来,消费者对于防晒功能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说明书上那些枯燥的文字和符号,而会形成一个生动形象的画面。
其次,比喻往往会让产品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套上一层薄膜”或者“一副盔甲”,这会让产品的性能和定位变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在这个时候销售人员所传达的理念会更加清晰:这就是一个身体的保护神,可以确保你的皮肤高枕无忧。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比喻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它在故事中所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实际上就是“翻译”,它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多功能的“翻译官”。通过比喻,一些深奥的专业知识、专业话语会变得更加通俗易懂;通过比喻,一些枯燥的、单调的、生硬的文字叙述,会变成更为形象生动的画面,而且消费者会发现故事中的产品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具或者其他什么东西,而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符号。
曾经参与制作《少年故事选集》的D先生,有一次和我谈论起了讲故事的技巧问题,他对我说过一段话:“故事其实不需要太多技巧性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故事就是一大段毫无感情色彩的大白话,好的故事应该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应该有一个更加生动的立体的人物形象或者产品形象。虽然我也不赞成太多修饰性的语言来美化故事,但是适当的修辞手法还是应该有一些的,其中比喻是一个最常用到的方法。”
就像之前所说的一样,故事追求的是通俗易懂,不过通俗易懂并不意味着要牺牲掉故事的语言风格,同时适当的比喻的确可以让一些听起来有些生硬和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更加被人理解。这些比喻通常具有很强的翻译作用,而这种翻译往往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产品的角色和定位
在一个故事中,产品永远都是宣传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产品生产者、营销者自己的故事,还是发生在顾客身上的故事,所有的内容其实都是围着所要出售的产品来转的,这样就决定了产品的角色和定位。而一个好的比喻往往能够凸显出产品的这种定位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比如一些儿童感冒药的销售,商家们可能会更多地宣传一点:家长平时应该在家里面多购置一些感冒药,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就可以在孩子患上感冒的时候及时服用,而不用去医院看病。而一些更加聪明的商家则会采取比喻的方法,将这类儿童感冒药比喻成“家庭小医生”,这样一来,感冒药的角色和定位就会立即凸显出来,而且变得非常生动。很显然,家长们在听到这样的行销故事后,会对感冒药产生很大的好感,并且愿意多存一些感冒药放在家里。
这就是典型的角色和定位,准确而得体的比喻可以将产品和消费者的生活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消费者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这些产品在自己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能够产生的重要作用,而这种认识恰恰是促成他们消费和购买的关键。
——功能性的表达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产品有什么功能,产品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这些功能自己是否能够完全理解,这些往往是他们非常关心也很困惑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商家或者销售人员会主动提供各种产品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功能性的表述,也会尽量清晰,但是很多商家在说明产品功能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应有的功效时,显得过于专业化,而且基本上都按照说明书来讲解。这种解说方法掺杂在故事中不仅会破坏故事的流畅性,而且还会带来很多严重的理解问题,因为消费者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也不了解产品的具体功能,所以有时候无法理解这个产品是好是坏。
这种情况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很有必要,商家和销售人员完全可以将产品的功能比喻成一个更容易被人理解的东西,这样实际上就实现了某种转化,可以将那些难以理解的功能性表述转变成为一种更加直白的、生动的描述。
某收割机厂家准备去东北市场推销自己的新机器,结果很多农民都不清楚收割机的功能,它们无法理解厂家所说的那种“什么都可以收割”“什么都可以分类”。虽然厂家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新机器功能强大,来说明新机器可以自动将各种农产品做好分类,只要收割机在田里开上一圈,那么所有的农产品会自动被处理好。但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还无法理解这些新技术,也想不通,为什么收割麦子后就可以直接开着它去收割高粱以及玉米。
厂家的技术员说了一大堆的功能以及机器的相关知识,可就是没有办法说清楚这些功能。这个时候厂家的销售负责人站出来解释:“如果说你们田里的作物是不同的孩子,那么我们机器就像是家里雇来的保姆,她懂得分别看管好每一个孩子,懂得给每一个孩子分发食物,并且懂得安抚他们,她总是能够安排好每一个孩子的生活起居。”经过这样一番形象的表达后,很多农民都理解了机器的功能,于是厂家顺利卖出了自己的第一批新产品。
在很多销售过程中,其实都存在类似的状况,由于消费者对功能无法理解,常常拿不定主意,而销售人员通常又缺乏相应的技巧,只会拿一些数据以及生硬的专业化语言敷衍过去,这样往往容易造成沟通交流上的障碍。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选择一些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来做好行销工作,从而提升故事的说服力。
如果说故事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那么比喻往往就是这个机体中的活性因子,通过恰当的比喻,就可以有效激活整个故事,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也让故事变得更具生命力和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