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走入海子的世界,他就像是夜空上的一颗孤星,安静地守着自己的心事。无论如何,那个落寞的身影都让我们怜惜,可我们真的难以靠近他,只能远远地望着,看他从村庄走到城市,从快乐走到悲伤。这个孤寂的诗人,曾经有过少年时节、青春岁月里的无尽欢喜,那时星光灿烂、风雨不惊,可是走着走着,他就走入了注定的风景。那里,河流和树木、青山和星月无比安静,他就在那片辽阔的大地上寻寻觅觅。
无法走入,也就无法看清,于是我们不知道那些长长短短、疏疏落落的悲伤从何而起。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在城市的灯火下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便是莫大的幸福。但是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城市迷离灯火下蕴藏的死寂与枯萎,都会令他们心生倦怠甚至悲凉。一个人午夜经过长街,看着闪烁的霓虹灯,若心境平和,或许还能感到些许温暖;若心境萧瑟,那便是鬼火明灭。海子的悲凉是生命的悲凉,是华丽的梦想生长在荒芜人间的悲凉。
不管怎么样,海子曾经爱过城市的灯火。那时候,他喜欢走在城市的街道,听车水马龙混杂的声响。我们知道,他从宁静的小村走来,城市是他从小就种在心中的绚丽梦想,所以那些年,他喜欢流连于城市的辉煌灯火,似乎那些火光能够照亮他生命所有的前路。可我们却知道,城市的灯火并未照亮他诗的夜空。后来的岁月里,推窗而望的那个身影,分明总是陷在长夜里。
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
蓝色的水
盛满陶罐
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
火种
最初忧伤的别离
岁月呵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
在野地里发现第一枝植物
脚插进土地
再也拔不出
那些寂寞的花朵
是春天遗失的嘴唇
岁月呵,岁月
公元前我们太小
公元后我们又太老
没有人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那我还是举手敲门
带来的象形文字
撒落一地
岁月呵,岁月
到家了
我缓缓摘下帽子
靠着爱我的人
合上眼睛
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
青铜浸透了泪水
岁月呵
1984年的海子,早已不是初入城市时的那副茫然与羞涩的模样。他熟悉了城市的节奏,也熟悉了城市的色彩。这时候,他像许多城里人一样,过着寻常的日子。如果就这样下去,就这样在淡淡的流年里漫步,那么,他不会走出那条悲伤的路,留下那些落寞的足迹。他就像是一片叶,必将在秋天里远赴天涯。是的,秋天早已等在那里。那里,秋水一片冰凉,他甚至看不到斜阳与晚霞。
但是在那之前,海子有过快乐的时光。他可以沉浸在诗的天堂,可以徜徉于书的大海,也可以约几个知己好友饮酒论诗。事实上,当我们踩着薄雾穿越时光去寻找他,就会看到,纯真的海子曾有过丰富的色彩。他的生命从来都不苍白,即使是在后来那些悲凉岁月里,他仍有一片忧郁的蓝色,连着如水的夜空。
海子喜欢音乐,尤其是外国古典音乐和中国民乐,他的藏书中就有一本《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无论是何年何月,音乐为人们呈现的绮丽世界都不会褪色。只需几段旋律就能带我们走出喧嚣,走向月光水岸,看春水摇曳,秋月无边。想必,敏感的海子总会随着音乐飞出人海,去往遥远的地方,那里或许是天涯,或许是地角,或许是无际的大海。
午后,在阳光温暖的窗边,泡一杯咖啡,听一段轻柔的音乐,窗前或许会有蝴蝶飞过,或许会有黄叶飘过。这样的画面,我们都向往。我们喜欢这样的安谧与恬静,只是人间太喧嚷,这样的时光实在太少。毕竟为梦追寻的我们,都还有许多路要行走,许多事要完成,许多情要了断。我们很少停步,也就很少有这样安详的时光。可即使是匆忙的人生,偶尔触到音乐,仍能莫名地沉醉。
海子就像是一朵轻灵的浪花,在人世沧海上寂寞地起舞。想必,他因为音乐而开始的灵魂震颤比我们更强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相信,那些伤感的音乐会将他带入无法自拔的境地。真的很难想象,孤独的海子沉浸在伤感的音乐中,是怎样的情景。若那时候他还没有被悲伤彻底吞没,他定会拿起笔,记下那无可言说的感觉。当然,印象中的海子并不会沉陷在小情调中,他更喜欢宽阔与辽远。所以,他应该更喜欢海浪的声音。那些大美的风景,比如长河落日,比如铁马秋风,更容易让海子沉醉。
让海子沉醉的,不只是音乐,还有绘画。他喜欢色彩,无论是草原的绿,还是大海的蓝;无论是落阳的红,还是雪地的白,都能让他无限欢乐。后来为了写作《太阳》,他还画过很多由点线构图的象形画,其中的意境只有他自己知道。在海子的藏书中,有《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和《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等书。他曾说:“我喜欢塞尚的画,他的画是一种实体的画。他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质量和体积。这就足够了。”不过后来,海子更喜欢的却是凡·高,住在昌平的时候,他的门厅里就贴着一幅凡·高的油画《阿尔疗养院庭院》。
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凡·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海子与凡·高何其相似,虽诗画有别,可是隔着一百多年,海子却似乎听到了凡·高在时光深处的叹息。我想,若他们可以在人间相遇,或许会明白彼此的寂寥与悲愁。同样的天才,同样的生不逢时,同样的完美主义,这就是他们。可是有几个完美主义的人能在世间寻得快乐!他们的心中总是一片红花绿草,可是外面的世界却纷乱而喧杂,终日搅扰他们的宁静。于是,他们总会莫名地走向远方,背对尘烟散漫的人间。海子喜欢凡·高,冥冥之中,他与那个苦闷的画家有着同样悲凉的结局。当然,他们都明白,人生在世,任你再威武煊赫,也不过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就提前离开苦海,提前上岸。或许这就是天才的选择,至少他们曾经绚烂过。至于身后人们如何评说,与他们无关。
因为喜欢凡·高,1984年4月,海子写下了《阿尔的太阳》,纪念他心中的英雄。这一年,他开始使用“海子”作为笔名。此前认识海子的人一般都叫他“小查”,一些大学同学偶尔叫他“东子”,此后认识他的朋友基本都叫他“海子”,而在父母心中,他永远是自己的儿子“海生”。对于我们来说,他是唯一而且永远的海子,没有也不需要别的名字。他就像是一片叶,向着大地遥遥招手,可是落地后,却只触到一片冰凉。
到南方去
到南方去
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
没有月亮
面包甚至都不够
朋友更少
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一切
瘦哥哥凡·高,凡·高啊
从地下强劲喷出的
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
是丝杉和麦田
还是你自己
喷出多余的活命的时间
其实,你的一只眼睛就可以照亮世界
但你还要使用第三只眼,阿尔的太阳
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
把土地烧得旋转
举起黄色的**的手,向日葵
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
不要再画基督的橄榄园
要画就画橄榄收获
画强暴的一团火
代替天上的老爷子
洗净生命
红头发的哥哥,喝完苦艾酒
你就开始点这把火吧
烧吧
海子为这首诗写的题记是凡·高的一句话:“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啊,那些不信任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太阳,海子迷恋这两个字,也为此追逐了许久。可是他毕竟身处寂寞人间,越追逐,越荒凉。
海子还喜欢电影。他订了电影杂志,偶尔会和朋友去电影院,在光影的世界里穿梭。他喜欢《乱世佳人》,迷恋嘉宝。他的藏书中有一本《伟大的嘉宝》,书中这样描述嘉宝:“她匀称调和的面庞会引起众神的嫉妒;细腻得如精心雕琢的细瓷经过熊熊烈火的烧炼,滑润得如山涧小溪中的鹅卵石。这是柏拉图所描述的天仙的美,是诗人们梦幻中的美,她是美的抽象、柏拉图的理想,既迷茫超脱而又实实在在。谁看见她都会为之陶醉。”
对于海子来说,嘉宝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如窗前那轮明月。后来在恋爱的时候,想必他也会将所爱的女子想象成嘉宝的模样。只是他的爱情亦如他的人生,来去匆忙,只落得满地凄凉。很难想象,孤独的海子也曾深沉地爱过,很多时候,他就像一片秋叶,孤零零地飘**在人间,似乎无所挂牵。可是他真的爱过,爱得痛彻心扉。当然,这是后来的事情,此时的海子还不知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道理。只不过当爱情来临时,他也会像很多人一样,纵身跃下,无怨无悔。
此时的海子,还不需要感慨浮生如梦。至少在那段时间里,他仍能看到生命中绿草如茵。他不需要在匆忙的路途上偷得半日闲暇,不需要随着星光去寻找远处的灯火阑珊。他有许多时间来聆听风语,静看烟月。这样美好的时光让人羡慕,但是这不是他的终点。他的终点是壮阔的大海或者苍茫的草原,又或者是安详的村庄,那里有他想要的自在。
我们真的离他很远,就像烟火人间离他很远一样。这个充满喧嚣与苦涩、荒草与尘烟的地方,和海子梦里的天堂相去甚远。所以很多时候,他举着星光行路,却总是走到衰草蔓延的分岔路,不知前路几何。我们只知道他无限孤独,可是陷于繁华人间的我们又怎会明白诗人心中的那份山明水静、月白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