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用論

通義

字體:16+-

丁酉,作《體用論》,本定為五章。第五曰《明心》,有目無文。時以腦力虧,不堪用,遂以前四章付印,而空存《明心》之目,終以為憾。近欲償前願,複念前論已印成單行本,前論,謂《體用論》。下言前論者仿此。今茲欲補《明心章》,亦未便合訂,遂別為一書,以續前論。追維孔門傳授,有盡心之學。盡心,見《孟子》。發展本心之德用,曰盡心。其要旨,在究明本心、習心之大別,毋以汙習害其本。易言之,吾人固有良知良能,常與天地萬物周流無間,當盡力擴充之,俾其發展無竭。孟子蓋嚐得其傳也。孔門言心,當有專書。惜乎司馬談所稱經傳千萬數,漢世已亡失,今無從考矣。本心一詞,始見《孟子·告子篇》,後來禪宗盛言之。本心者,是本有,非後起故,遂名曰本。習心,詳在後文。良知良能,即是本心。

餘嚐欲為《哲學的心理學》一書,因腦病,不堪為繁賾淵奧之思,終作罷論。有問:“公胡為標‘哲學的心理學’一名乎?”答曰:自科學發展以來,便有心理學一門科學。但科學的心理學,專以神經係統的活動或腦的作用與客觀世界的反映來闡明心理。易言之,直將心理說為物理。是其說行,而心之德性將無從明了也。德,猶得也,言心之所以得成為心而不同於物者也。性,猶雲性質,如俗言火性炎上、水性流濕之類,蓋凡物莫不有其特性也。心之性為若何,則片言無可備舉。餘以為宇宙實體法爾固有心靈、物質種種性,性者,性質。固有,猶雲本有,言心與質種種性不由後起。學者不可持一曲之見,以妄猜大化之原也。所見限於片麵,曰一曲。

物質、生命、心靈等性,皆實體所固有。其變動而成為功用,其宇,為實體之代詞。功用,謂宇宙萬象,實則總舉物質、生命、心靈等等現象,而通稱之曰功用。實體變成功用,乃即體即用。(實體省稱體,功用省稱用。兩即字,明示體用不二。)譬如大海水變動而成眾漚,豈可以眾漚與大海水雜而為二乎?可詳玩《體用論》。則物質等現象之發展若有後先。若有者,猶俗雲好像是這樣。如無機物先出現,學者或以為此際唯有物質而已,元無生命與心靈。及生物出現,始見有生命。最後動物出現,漸見有心靈。故談宇宙論者,遂有持唯物一元之見,堅執而不舍。其實,無機物出現時,生命、心靈之性隻是隱而未顯,非本無也。譬如水遇冷緣,可成堅冰,是水有凝冰之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