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學政,是要巡行江蘇全省,替皇帝選拔多士,在清朝這個官製,算是欽派在一省的欽差大臣。所以他在這一省內,考過一府,又考一府,匆匆忙忙,幾乎席不暇暖。學台衙門是在江陰的,然而他在衙門裏的時候很少。這一任的學政是誰,我已記不起來了,好像是個滿洲人,姓名上有一個“溥”字的。
院試不比縣府考那樣的寬鬆,那是要嚴格得多了。院試考取了,便是一名生員,稱之為秀才。一個讀書人,在那時算有了基礎了。一名生員,有什麽好處呢?你不要小看他,卻有許多利益。第一,任何一個老百姓,如無功名,見了地方官,要叩頭下跪,稱呼縣官為大老爺,要是一生員,便長揖不拜,口稱公祖而已。第二,在前清,老百姓犯了罪,要枷頭頸,打屁股,生員隻可打手心,而且要老師(學官)才能打,不能衙門裏役吏打,除非革去功名,然後方可受普通刑罰。第三,老百姓是沒有頂戴的,生員就可以戴一銅頂珠。其他利益還很多,在一個小縣份,或是鄉鎮之間,一個秀才,便等於一個紳士,所以在俗語中,往往“紳衿”兩字並稱,據友人齊如山談:在北方,凡有人家子弟進了學,可以免出幾畝地官租,若在南方,則未之前聞。
學台一到了那個考試地方,便住到貢院裏去,他照例什麽客也不拜,人家也不能去拜他。這是為了關防嚴密,恐怕通了關節之故,一直要到考試完畢以後,方才可以拜客,而接連就是辭行,要到別一府去考試了。所以一位學政到了那裏,一直關閉在貢院裏,連那許多看文章的師爺,以及帶來的長隨、承差等,也都是如此的。
學台到了以後,所有吃的、用的,都是縣衙門裏辦差。像蘇州那樣,自然是長、元、吳三縣攤派的,反正知縣官也不挖腰包,總是公家的錢。學政來了以後,縣裏便設了一個機構在貢院前,遇到學台要什麽東西時,便由那個機構去辦。學台帶來的人,不能出貢院門,需要何物,便在大堂上大呼“買辦”(官役中買東西的人,非洋行買辦也)。據說:從前學政臨試,要抬進一箱銀子,外麵寫著供應所需,考試既畢,這箱子仍複抬出,其實這箱子內空空如也,不過有此規製,總之學政臨試,地方上對此供應,可以作為正開支,並且還要送一筆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