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所謂上中階級的人,一向都是有名有號的,除了名號之外,還有許多別號以及小名等等,如果一個文人,更有許多的筆名。我的最初的名字,喚作清柱,這個名字,是姻伯姚鳳生先生給題的。原來我父親的名字是應塤,號韻竹;我祖父的名字是瑞瑛,號朗甫;而我曾祖的這一輩,是“大”字輩。大概是我父親請鳳生先生為我題名時,說出了輩行,鳳生先生便擬定了二十個字,成了四句五言詩道:“大瑞應清時,嵩生嶽有期,……”當我小時候,還能很清楚地背出這四句詩,現在卻隻記得上麵十個字了。
為了這個排行,在我一代,應得是用“清”字輩份了。至於那個“柱”字,大概我的八字裏缺木的緣故,因此在名字中要選一個木字偏旁字的了。但是這個“清”字,是當時的國號(大清國),底下不可亂加什麽字,於是題了“清柱”兩字。我們這位姻伯,是不是祝頌我將來成為皇家棟梁的意思,總之是出於他的好意是無可疑的。所以我自從上學起一直到進學止,一直用了這個名字,從來沒有更易。
到了二十二三歲的時候,我看看新書,漸漸有了一點新思想,又發生了一種民族意識,感覺得現在統治我們的一個異族,而種族革命的呼聲,又在呼喚我們的青年。我那時就感到我這“清柱”兩字的名字不妥當,朋友們問起這兩字有何意義,是否真要做皇家棟梁?令我慚愧,於是我便毅然決然地自己改名了。
在從前,已入學的人,要改換他的學名,也有點小麻煩,而在學署裏也要花些手續費,這是為了鄉試會試起見。我可不管這一套,便自行主張改了。我讀《論語》,有兩句道:“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我覺得這“毅”字可用。因為我自己覺得對於求學處事,都缺少毅力,用這個毅字為自己警惕之意。起初我想改單名,大家說不好,因為我上有一姊,排行第二,而蘇州人的土音,二與毅聲相同,例同張三李四之類。於是又想改為“君毅”兩字,但君字用於號者多,用於名者少,覺得君字不及公字大方,而且我們祖先有位包孝肅,是婦孺皆知,大家都稱之為包公的,因此也就用了這個“公”字,定名為公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