釧影樓回憶錄

吳中公學社

字體:16+-

我寫此回憶錄,往往因前事而述及後事,又因追思往事,涉筆成趣,不免莊諧雜陳。我今又回敘到我重回蘇州這二三年的事。那個時候,我真是所謂吊兒郎當,說我閑吧,我一天到晚也像是很忙的;說我忙吧,我忙了些什麽事,真是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蘇州嚷著興學,各處要設立小學堂,我又無意於此。我本也有好多機會,在上海去謀事,有幾家書局設立編譯所了,但是我祖母年老,母親日就衰病,遵守家貧親老,不事遠遊的古訓,諸尊輩都告誡我不離故鄉,其時,吾家中又添了一女(名可青),居然四代同堂,八十餘歲的老祖母,得見此重孫女,當然晚景一樂也。

在此興學潮中,蘇州城南有一喚作位育善堂,這個善堂,不是蘇州地方人士所設立的,是一班僑居於蘇的寓公們集資所創辦,是一種會館的格式。不過會館是一地方的人士所設立的,而這個位育善堂卻不拘於一地方人。因為蘇州是個省城,人物薈萃,故別省、別府、別縣的人僑居於此者甚眾。

這個位育堂內,也設有一個學堂,這個學堂,不同於尋常善堂中所辦的義學。尋常善堂中所辦的義學,不收學費,拉幾個街頭失學的兒童,使他讀一二年書就算了。這位育堂所辦的學堂,是高級的,一樣收學費,不同於義學,雖然學生的程度可達到中學,雖然沒有英文課,卻是有洋學堂的派頭,因此不獨是許多在蘇寓公的子弟就學,蘇州本地方的子弟,也就學的很多。這個學堂不分班別,大約共有學生四五十人吧。

忽然之間,那個學堂裏的學生鬧起風潮來了。原來那時候,正在上海的南洋公學學生大鬧風潮之後,好似銅山崩而洛鍾鳴,蘇州亦如響斯應。這位育堂的學生,為什麽鬧起來呢?說是大不滿意於哪位教師。這位教師是誰呢?便是王均卿(名文濡,湖州人,後為上海世界書局編輯,偽造《浮生六記》遺失之二記者),學生們說他傲慢與偏見,本來有四五十學生的,一哄就哄出了二三十人,去其大半。這如何辦法呢?書是總要讀的,他們就以上海南洋公學為藍本,學生出來了,組織了愛國學社,他們也要自設一個學社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