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吾父親和母親故世以後,即寄柩於城北在桃花塢背後之輪香局厝所(其地亦名五畝園)。每歲春秋雨季,前去拜奠。人死後以早日安葬為宜,古今中外一例。古語雲:“入土為安”。現在人家,往往以華屋為山丘,停棺不葬,為人後者,終覺心中不安。當父親故世時,我以年幼,且這筆葬費也無著。母親故世後,我正籌備父母合葬,卻又適逢祖母故世了。我那時便籌備父母及祖母葬事了。這事便與硯農叔商量,他極為讚成。
向來蘇州人家辦葬事,隆重而麻煩,沒有葬地的,便要購買葬地,還要請教風水先生,橫看豎看,這一種成為封建時代的學術,為的是祖宗的墓地,關係著子孫的榮枯。我們卻沒有這種麻煩,因為我們本有墓地,在蘇州西郊鄉下的白馬澗,我的祖父朗甫公,早已葬在那裏了。這是吾祖母的父親吳炳齋公,幫助吾祖母經營的。所以離他們吳家的墳墓,也很相近,我往祭掃時,有時也與他們吳家一同去的。
我家還有一個祖墓,這個地名,叫作臥九嶺(是否這兩個字,我還未深考),那個地方較遠,我們去掃墓,從白馬澗要翻一個嶺過去,那是我的高祖以及曾祖等的葬地,那個墓規模很大,占地很廣,這一帶鄉下人稱之包家墳,我跟了父親,在十四五歲時便去過,但不加修理,很多荒圯,有許多樹木也被人砍伐了,我們的宗族凋零,隻有我們一家去祭掃,因為路遠,一天工夫來回很迫促,也不能年年掃墓。
這白馬澗一處,墓地雖小,頗為緊湊,對麵是青山,四圍是鬆林,鄉下人呼之為“綠山”,究竟是哪一個相同的字音,我未查誌書,怕誌書上所未載。我家的看墳人(蘇州人稱為墳客),是一個寡婦,年約三十餘歲,她的丈夫名阿罩,我們呼之為阿罩娘娘。每逢年底,必到城裏來,送些鄉下土物,以及冬青柏枝之類。吾祖母則留宿、留飯,饋贈頗豐。有一次,阿罩娘娘來說:在我們的墳後,本來是沒有路的,現在鄉下人為了貪便利,行捷徑,走出了一條路來,禁止不可,不知有礙風水否?祖母問我怎麽辦?我素來不信風水之說,隨口胡謅道:“後麵有路,是最好的了。”其實既然在我們墳外,如何可以禁得住,除非築一道圍牆。築圍牆又很費事,正是他們的生意經來了。而且鄉下人的事,你要禁止他行走,他偏要行走,就生出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