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懂的呂氏春秋

異寶

字體:16+-

古代的人並不是沒有寶貝,隻是他們珍視的東西和我們不一樣。有個叫孫叔敖的人,在快死的時候告訴他的兒子:“雖然國王多次要封賞我土地,但我都沒接受。等我死了,國王可能會封賞你,但記住千萬別要那些肥沃的地方。在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叫寢之丘的地方,那裏土地貧瘠,名字也不好聽。但正因為這樣,沒人想要它,你才能長久擁有。”後來孫叔敖死了,國王果然要封賞他兒子好地,但兒子記得父親的話,就要了寢之丘。這樣他的家族到現在都還保留著那塊地。這就是孫叔敖的智慧:不隻看眼前的利益,還知道別人不要的東西有時候才是最好的。

伍子胥逃跑的時候,大家都很急地找他。他跑到太行山上,看著下麵的鄭國說:“這個國家地勢險要,人民也聰明,但他們的國王太普通了,不值得我留下。”於是他又跑到許國,見到許公想問路。但許公不理他,還朝東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子胥卻明白了這是許公在告訴他應該往東南方向逃。於是他拜謝許公,繼續往吳國逃。在過江的時候,他遇到一個老漁夫,就請漁夫幫他過江。漁夫幫了他,但他問漁夫名字時,漁夫不肯說。伍子胥很感激,就把自己的寶劍送給漁夫。但漁夫說:“按照我們國家的法律,抓到伍子胥的人能得到很多賞賜。但之前有個人叫子胥的過江時我也沒要他的東西,現在我怎麽可能要你的寶劍呢?”伍子胥後來到了吳國,再派人去找那個漁夫,卻找不到了。他每次吃飯前都會祭拜江神,感謝那個幫他的漁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做好事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出於自己的良心。

宋國有個農民挖到了玉,想送給一個叫子罕的高官。但子罕不要,農民就說:“這是我很珍視的寶貝,希望你能接受它。”子罕回答:“你把玉當作寶貝,但我把不接受別人的贈物當作我的寶貝。”宋國的人都稱讚子罕,說他有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