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懂的呂氏春秋

樂成

字體:16+-

真正的大智慧不容易顯露出來,真正的大器往往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而真正的大聲音反而是稀少的、不張揚的。

就像大禹治理江水時,民眾隻是聚集了瓦礫。但當事情成功、功績建立,它為萬代帶來了利益。大禹的眼光遠大,但民眾一開始並不了解。所以,民眾不適合與他們共同謀劃開始,但可以與他們分享成功的喜悅。

孔子開始在魯國得到任用,魯國人用詩歌讚美他:“穿著鹿皮衣,係著素絲帶,如此裝扮並不過分。係著素絲帶,再穿鹿皮衣,這樣的裝束也毫無違和。”三年後,魯國的男子都走在路的右邊,女子走在左邊,路上有遺失的財物,民眾都不會去撿。孔子的大智慧的應用,確實難以超越。

子產開始治理鄭國時,他設定了田地的邊界和水渠,為城市和鄉村都製定了服裝規定。起初,民眾抱怨他,但後來都感激他的治理。如果鄭簡公和魯哀公因為民眾的初期非議而放棄使用子產和孔子,那麽國家就不會有任何成就,子產和孔子也就無法顯示他們的才能。

當舟車剛出現時,人們過了三代才習慣它。所以,推廣好的事物並不容易!因此,當事情沒有問題時,就不要去幹預它。隻有當事情出現問題時,才需要君主來治理。

魏文侯攻打中山國時,樂羊是將軍。當樂羊攻下中山國並回來報告時,他臉上有自誇的表情。文侯知道後,命令主管文書的官員拿出兩箱書信給樂羊看,那些信都是批評樂羊攻打中山國的。樂羊看後,立刻向文侯表示,攻下中山國並不是他的功勞,而是文侯的決策正確。這說明,即使是賢明的君主,也要時刻警惕自己的決策是否正確,更何況是那些中等的君主呢?

魏襄王與群臣飲酒,酒酣之際,王祝願群臣都能得誌。史起回答說,如果賢者得誌那就好,但如果是不肖者得誌那就不行了。王說希望群臣都像西門豹那樣為人臣。但史起認為西門豹在鄴地沒有充分利用漳水來灌溉田地,是他的愚蠢。而魏襄王接受了史起的建議,讓他去鄴地做縣令,解決灌溉問題。盡管過程中民眾對史起有所怨恨,但最終史起成功引導漳水灌溉了鄴田,民眾也因此得到了好處。這說明,賢明的君主和忠臣需要能夠引導和教育民眾,即使麵對困難和非議,也要堅持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