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話

中醫“上火”之說

字體:16+-

常常聽見有人說:“這幾天身子不舒服,醫生說是上火了。”於是吃下一兩服清涼劑,很快就好了。這裏所謂“上火”,到底是什麽回事呢?回答這個問題對於我們每個人的修養似乎也頗有益處。

據一部最老的中醫經典《黃帝素問》的論述,“上火”的原因是“發熱”,而“發熱”的原因,有的由於外界的感染,如烤火等等;有的由於身體虛虧,所謂“元氣損耗”的結果;有的由於氣鬱,如憂恐、盛怒等等所激起。《素問》中有許多名言,為一般中醫所傳誦。比如說:“南方生熱,熱生火”;又說:“陰虛生內熱”。看來“是火”的原因雖然有好幾種,但是外界的感染比較好治,麻煩的在於虛虧和氣鬱這兩方麵。

因此,如果有人想要講求養生之道,最好勸他平素注意保持心平氣和,就不至於出毛病。而要做到心平氣和,當然與涵養工夫的深淺有關。但是,除此以外,鍛煉身體、預防疾病無疑也是重要的。

那末,究竟應該怎樣注意,才可以避免“上火”呢?古代有許多著名的中醫,都曾教人以攝生之術。他們的方法,主要是從疾病的根源上著手,這可以叫做治本或根治的方法。其次,臨時治標的方法當然也不應該放棄,不過那隻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罷了。

從根源上說,火既然被認為是由熱而來,那就一定要防熱了。金朝的名醫劉完素,在他所著的《六書》中說:“諸熱皆屬於火。”因此,他認為要“驅火”必須“退熱”。元代的名醫李杲,在他所著的《十書》中也認為,“飲食勞倦”都會“損耗元氣”,都會“生火”,而“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照他的看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飲食不可失節,寒暖不可失調,更不可喜怒無常,任性放縱。

李杲的學說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他認為“火分內外虛實”。這又進一步對於上火的症狀,做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從現象找出原因,確定幾種不同的性質。明代的著名中醫張介賓,在這一方麵的學說,基本上是按照李杲的著作加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