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懂的黃帝內經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字體:16+-

黃帝問道:“我聽說在古代,治療疾病隻需調整病人的精神狀態和改變他們的氣血流動,用一種叫‘祝由’的方法,疾病就能自然康複。然而現在,我們既要給病人內服藥物,又要外用針灸和砭石,但效果還不一定好。這是為什麽呢?”

岐伯回答說:“古人居住簡陋,生活在自然環境中,與飛禽走獸為伴。他們冷了就活動身體來取暖,熱了就找陰涼處避暑。他們內心沒有太多牽掛和欲望,生活悠閑自在。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他們的身體很少受到外界病邪的侵害。所以,他們不需要依賴藥物或針灸來治療疾病。一旦生病,隻需調整精神狀態和氣血流動,用‘祝由’的方法就能恢複健康。”

“但現代人的生活就完全不同了。”岐伯繼續道,“他們內心充滿了憂慮和思考,外在則忙於工作和奔波。他們往往忽視自然的變化,不遵循養生的原則,導致身體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一旦生病,病情往往很嚴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這時候,‘祝由’的方法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黃帝聽後深有感觸地說:“你說得對!我非常希望能在治療疾病時準確判斷病人的生死和疾病的疑似。你能教我如何實現這一點嗎?”

岐伯回答說:“望色和切脈是非常重要的診斷方法。通過觀察病人的麵色和切脈,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病情和身體狀況。麵色就像天空中的太陽,有時晴朗有時陰沉;而脈象則像月亮一樣,有時盈滿有時虧損。通過觀察麵色和切脈的變化,我們可以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預後。”

黃帝又問:“除了望色和切脈,還有什麽其他的診斷方法嗎?”

岐伯回答說:“問診也是非常關鍵的。在安靜的環境中耐心詢問病人的病情讓他們暢所欲言。通過問診我們可以了解病人的生活習慣、情緒狀態以及病情的詳細情況。再結合望色和切脈的結果我們就能更準確地診斷疾病和判斷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