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到底是什麽時候才有完整文化記憶的?貴州在文化上的實質是什麽?什麽時候才有一個的完整“貴州”?這些都是研究貴州時繞不開的問題。所謂的夜郎國,早已散佚在故紙堆中;真正普遍意義上的貴州,可以說是因路而生的。
清末民初,梁啟超最先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在此之前,中國隻有縱向的闡述方式,而無橫向的觀察角度。
現在中國曆史的整體性,被西方民族國家視角的學術框架切割得支離破碎。因此,西方國家很難理解中國古代的空間觀,也想象不出昔日中華帝國的秩序和結構。
在古代,華夏之外就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同為南蠻的雲南尚且有過大理國,在曆史上還有一席之地,而貴州隻有夜郎國的遙遠傳說。
在明朝以前,貴州基本上是蠻荒之地,社會形態是土司製,也就是少數民族酋長製,中土王朝頂多對其是羈縻遙領。
到了明朝,土司表麵歸順,但是實際上還是各自為政,自成一國。歸順與反叛、操控與反製、一統與分裂的明爭暗鬥,從來沒有停止過。因此,明成祖朱棣下決心經略雲貴,“改土歸流”:中央派駐“流官”,架空土司。一邊發官印,一邊動刀兵,經曆了數百年。有明一朝,土司既和日本、朝鮮一樣作為朝貢體係的一員,又作為明帝國的行省存在,這種雙重身份也體現出貴州地區的複雜性。
到清朝雍正年間,貴州才算真正納入中土王權的管轄範圍。
但是,其實在明朝,貴州就已經逐漸開化。有兩個明朝人對貴州做出過關鍵性的表述,一個是被貶到貴州龍場(修文縣治)當驛丞的王陽明,其職位相當於高速公路收費站的站長。他貶官貴州,龍場悟道三年,終於創立了彪炳天下的“心學”。現在的龍場簡直成了道場,慕名參拜的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