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大民:王誌綱話說中國人(繼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之後又一部寫透中國國民性的力作。《吾國與吾民》讓外國人讀懂中國人,《大國大民》讓中國人讀懂中國人)

汕頭,經濟特區之殤

字體:16+-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政府先後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四地設立了首批經濟特區。汕頭之所以能夠成為經濟特區,名義上是要借助海外潮汕人的力量,但其實跟當時的廣東政壇有很大的關係。潮汕人一直對廣東政壇有很大影響力,香港的大佬大多也是潮汕人。

但是,汕頭作為經濟特區卻難說成功。統計數字令人觸目驚心,雖說當地人的實際生活並不像數字顯示得那麽悲苦,但不管怎麽說,在最初四個經濟特區裏,汕頭的經濟叨陪末座,這是不爭的事實。

想當年,改革開放大潮初起,潮汕欣欣向榮。1992年,我以新華社記者的身份來到潮汕地區,做了二十多天的調查采訪。那時的潮汕隻有流通經濟,卻繁榮得有點可怕,人們揮金如土,夜夜笙歌。當時我就斷言,潮汕經濟遲早會遭到重創,因為這完全不符合商業文化基因譜的排列規律。

任何區域的發展,都要經曆從小農經濟、流通經濟、工業經濟到現在的商業經濟的過程,經濟發展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規律。一旦把商業文化基因全部打亂,破壞了它的成長規律,區域經濟必然要停滯甚至退步。

潮汕這個地方多少年來隻有流通經濟,沒有工業經濟。這跟潮汕人的DNA有很大的關係:腦子好使,往往願意掙快錢,掙聰明錢,而不願意辛辛苦苦地做實業。

潮汕因為有了所謂的經濟特區頭銜,盡管中央給的地很少,但幾乎所有的“聰明的”潮汕人全以它為借口搞合法走私。潮汕會算這個賬的“聰明人”實在太多了。

浙江溫台地區(溫州、台州)的曆史文化跟廣東潮汕有相似之處,但浙江沒有特區的“合法走私”政策,隻能自力更生,被迫走上了工業化之路。當潮汕已經是滿地“大白鯊”摩托車的時候,溫台街上跑的還是簡陋的“甲殼蟲”人力車。溫台從盜版開始,到模仿、複製,再到現在開始創新,最終打下了良好的產業基礎,並且產生了吉利、正泰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