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鑒寶,我竟成了國寶級專家?

第332章 這可是三千萬?

字體:16+-

比喻不是很恰當,但道理是一樣的。

按照正常的實驗程序:先目鑒東西的種類、大概時段、大致構成、主要成份,再研討相應的實驗方案。

然後再根據儲存環境、氧化及腐蝕程度,製定相適用的實驗計劃:是做光譜儲能釋放,還是做放射性元素半衰,或是做微量元素轉化,還是做磁場年代演變。

有的時候,同一時段、同成分的樣本,所需要的實驗方法和技術迥然不同。甚至同墓葬發掘的同器物,有時也會用不同的實驗方法。

因為出土深度不同,受腐蝕的酸堿強度不同。

實驗方法又多,可適用的儀器更是五花八門,樣本數量足夠的話還好一點,可以不斷試錯,如果樣本不足,就需要不斷的分析和辯證,確定最佳方案。

在相關研究機構,為一場實驗而準備一個星期的事情,真的很常見。

而現在呢?

沒有研討,沒有分析,也沒有辯證,更沒有征求誰的意見,全憑他一言而決。

特別是從第二件黃銅花觚開始:銅器剝皮殼、瓷器刮釉粉、胎足鑽孔、古玉泡強酸……全是毀滅性的取樣方式,等於實驗做完後,東西也廢了。

廢不廢的先不提,方法要是錯了呢?

可沒地方再找第二件,想糾錯都無法可糾。

更關鍵的是:初檢、複檢同時進行?

外行可能聽不懂,但懂研究的人都明白這是什麽意思:第二次實驗就是終檢,就要依實驗數據出具結論。

換句話說:複檢就是最終結果,哪怕是錯的,你也得當成對的……

詭異的是,竟沒有任何人發表哪怕任何一絲意見?

馬獻明雷厲風行,李定安如何安排,他就讓研究人員準備相應的儀器、試劑。

幾位研究員馬不停蹄:開機、預熱、按編號找器物、取樣……

“何秘書長,佩服……要說專業,還得是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