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博納這個人或許沒什麽節操,但是通過這貨的一番講解,李有誌倒是確定了一件事;
這老登還真他娘的是個人才!
不說別的,這家夥對於海外院線,以及影視作品在國外市場上的操作,絕對是大師級的。
之所以讓同塵社的小夥伴們把這個家夥扣下,李有誌原本的打算就是蘇博納那注定無法兌現的十萬美金,換取一些關於海外電影市場的信息。
現在很顯然……他的目的達成了。
而且在蘇博納麵對李有誌可以給提供工作的大餅之下,這個目標可以說是超額達成。
經過蘇博納的一番講解,對於北美電影市場的運行以及操作,李有誌算是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
和國內的院線模式不一樣,海外特別是美國電影市場因為很強的地區化差異,並不像國內的院線聯盟有比較統一的放映提升標準。
國內院線是什麽情況啊?
基本上一部電影上線之初,發行方就先跟院線方談好分成比例,這個比例差不多就是發行方40%多,院線方50%。其餘的百分之十,是包括電影發展基金,稅費和代理費用。
但是國外的院線情況就比較複雜,像美國這邊的電影院有大有小,林林總總數十家的院線品牌,幾乎每一個院線連鎖品牌的經營模式都不太一樣。
非要大致區分的話,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就是類似國內的,以票房收入為基礎的院線連鎖。而另一大類,則是以附加服務收費的個性化院線。
前麵的好理解,後麵的這一類個性化院線,其實就是不指望著票房賺錢,而是靠著諸如會員付費啊,爆米花零食啊,或者是電影院沙龍和多種形式的電影活動盈利。
這一類的影院,對於電影放映的種類包容性就非常的高。
在國內的院線,基本上所有的電影院都喜歡那種高上座率,演員陣容認可度高的電影,但是對於美國的B類電影院,電影賣不賣座其實是無所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