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襲來一股寒流,冷空氣肆虐的沈陽城像一大片風滾草,在遼沈平原瑟瑟發抖。俞大猷三人逆風而行,奔向沈北新區的474廠。
474在沈北新區與鐵嶺接壤的山溝裏,周邊圍繞著郊區農田,遠處的山坡剃成條帶,種植著大榛子,那是鐵嶺地區發展起來的產業,榛子賣到全國,所以這個最大城市鐵嶺,小品已經不是其主要產業,而是走向實體農業。平地蓋著成片的大棚,裏麵是供應城市的蔬菜和鮮花,藍色的棚頂很是壯觀。再遠處,群山如蛟龍出海,騰躍蟄伏,在越來越深的秋天,它們無一例外地呈現單調的褐色,等它們變成白色的時候,冬天就主宰了東北大地。
遠離喧囂的474廠,對外稱特種車輛廠,成立於建國初期,最早在遼寧東部山區中,是備戰備荒為人民時代的產物,那時候的中國,強敵環伺,受鋼鐵洪流碾壓,不得不做最壞打算,同時也是刺刀上膛,不服就幹,舍命的架勢反倒鎮住四方。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勾陳”就是最好的實證。
474廠遠避人群的原因,還在於占地規模的龐大,它生產的輕量化罐式車、牽引式多軸線模塊車、特種半掛車等等有自己的技術優勢,所有產品基本用於軍工。儲教授推薦的白師傅,就是某車間專門焊接的老工人。由於此來是探路,俞大猷讓李驍代替滕肖蘭,騰出她在家和馬一錘研究曲型的事情。
拋開474廠的特殊性不說,這條無名山溝的自然條件真是不錯,首先,它遠離公路,靜謐,幽深,這樣就避免了很多地磁的幹擾,對一些專業性實驗非常有利。而且這條山溝隻有一個進出口,沒有別的路,對人為的覬覦破壞也減少到最低。
向內行進的時候,俞大猷仔細觀察了這條山溝,它的入口很小,越往裏越寬敞,像一隻拋開的大葫蘆,溝的南側小山,山頂是茂盛的刺槐林,山腰栽植的紅鬆蔚然成林,東北就適宜這種常綠樹種,飛著鵝毛大雪的冬天,紅鬆林以墨綠相襯,深沉而濃鬱,表現出的正是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的堅強精神。474廠栽這麽大麵積的紅鬆,怕也是有心的吧,沒錯,他們的事業,確實需要這樣的品質。溝的北麵,不消說,森森的林木一統天下,可以想見,炎熱的夏季,在這涼爽的地方工作是多麽愜意的事情。相比之下,西郊工業區就處於下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