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雨

第45章 逐渐消沉

字体:16+-

矮个子老人正要开口,高个子老人却抢先笑着答道:“我们只是两个痴迷于传统服饰文化的老头儿。”

矮个子老头儿恍然大悟一般笑着点头。

王长辉怎么可能被他们的三言两语所迷惑,善于察言观色的他一看他俩文质彬彬、鹤发童颜的模样,就知道两人恐怕来头不小。

只不过两人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王长辉也不便追问。

“请问在喀什的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那位朋友?”明显处于主导地位的高个子老人思索片刻后,问道。

王长辉这才想起,自己也不知道哈迪尔住在哪儿。

见王长辉面露难色,高个子老人立刻笑道:“看来这位先生很注重保护朋友的隐私,没有得到朋友的许诺,绝不泄露朋友的信息,很好!当然,我们也绝不强人所难。我再冒昧问一句,先生也在喀什?”

王长辉点点头:“我在喀什工作。”

“可否留个先生的联系方式?我们两个老伙计要是到了喀什,再去叨扰先生。到时,先生再询问朋友的意愿也不迟。我们两人没去过喀什,如若有先生带路,便轻车熟路,我们也不必大费周折。你也知道,两个糟老头出门,要是没个引路人,真的是寸步难行。”

王长辉见两位老人面容和善,话语真诚,便点点头,取过纸笔,写上自己的手机号和工作单位的地址,递给了那位老人。

“莎句……王长辉……”老人轻声念道,然后欣喜地说道,“莎句也是好地方,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到时王先生若有空,带我们去见识一下这维吾尔民族的文化瑰宝如何?”

“愿意效劳!”

见两位老人如得到心爱之物的孩童一般兴高采烈地离去,王长辉在心里肃然起敬:如此高龄,还能乐此不疲地追逐一生所爱,真是难得。

唯有真正的热爱,才能让人生永远焕发光彩和青春吧。

在这一刻,王长辉有些遗憾自己到了这个岁数,都还没找到自己真正所热爱的东西。

他怔怔地看着正眉飞色舞向严秋月讲述自己在台上表现的王晓楠,心里忽然有了一丝欣慰:“女儿真是幸运,在这样的年纪,就找到了喜欢的东西。”

这段小插曲并没有给王长辉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两个老人的嘱咐,也仅仅给当时王长辉的心里溅起了一朵小水花。

很快,他的生活和心绪就如水面一般归于平静,甚至有些死水微澜。

女儿的事总算没有辜负,季昌全的古服饰量产还是未知数,王长辉已经失去了继续在上海待下去的理由。

大赏活动结束两天后,他回到了莎句。

此时的他,手里已经没有了具体的工作。

江南书局已经完全移交,前指指定了专人和设计师唐玲对接,负责书店的建设工作。

唐玲匆匆来过几次喀什,主要是把关设计的落地,一直待在书店里,根本没有时间去莎句和王长辉汇合。

“你来喀什看看。设计图纸的效果已经70%呈现了!”这天,唐玲兴奋地给王长辉打去了电话。

“我……最近很忙,抽不开时间,等书店落成,我再来参观。”王长辉说谎的时候,时间很空闲,状态很空虚,心也很空洞。

他完全有时间去喀什,只是他害怕当自己看到丝路之光书店的时候,泪水会流光。

他本以为自己可以放下,但人一旦失去了曾经付出一切全力追逐并引以为傲的东西时,要想填补它留下的巨大空白,伤心和泪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这些空泛的东西只能做祭奠之用。

除非,用另一件需要自己全力以赴的事业。

这段时间,王长辉想了很多,越想就越有些羡慕哈迪尔、吾斯曼、卡斯木和唐玲了。

他们有自己的热爱和追求,并为之奋斗不止。

即便暂时一无所有,但内心始终是充盈的、富足的。

而自己所谓的热爱,却需要上级安排。

王长辉想想就觉得自己很可怜,甚至可悲。

莎句最近并没有大项的文化工作,书店向四县的推广需要喀什丝路之光书店落成并运营一段时间后,掌握一部分关键数据和人民群众的进一步需求,才会有针对性地开展。

嘉年华活动更是如此,如今前指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县域分会场的事只是一个构想,还没提上日程,只有等喀什圆满结束后,才会考虑后续活动。

唐玲在电话里沉默了一会儿,也许她从其他途径清楚王长辉目前的处境,但依然佯装不知:“师兄,我说的70%呈现,你听懂了吗?”

王长辉闻言,很是疑惑:“听懂了啊,就是速度很快呗。”

唐玲笑了:“你呀,迟钝了!难道忘了剩下的30%,大部分都是装饰的活?非要我把话挑明,我问你,唐回鹘夫人装,你可信誓旦旦保证要挂几套在墙上的,衣服呢?现在都还没影!”

王长辉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事……你这小师妹,什么时候说话拐弯抹角的了,不像你的作风。”

“现在的你,何尝又像你的作风?”

唐玲脱口而出的话让王长辉一愣,心情立时又低落了不少。

唐玲见电话里的王长辉长久沉默,自知失言,连忙说:“没关系,你记在心里就行,不过得赶紧落实了,下个月,书店计划开张营业!到时候开业典礼,你得来,你可是幕后功臣!我本想来莎句看看你的,实在是抽不开身。”

“行了,你电话里催催就行了,还想提刀来莎句当面催促?我可不接待黄世仁。哈哈,你放心,那几套古服饰,我马上安排。”王长辉故作轻松地开着玩笑。

“行,安排不了,我也不提刀来见你了,你提头来见我。”

挂掉电话,王长辉阴郁地玩弄着手里的笔,感觉心里空****的。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忽然被推开,黄勇走了进来。

“我亲爱的王局长,最近你的工作很不在状态啊。怎么?挑子被人挑走了,你就撂情绪?”黄勇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故作严肃地说道。

王长辉连忙起身,走到黄勇面前:“黄书记,我……”

“文化工作可以出新出彩,让所有人一眼就能看见。但也需要细水长流、润物无声、默默无闻地做很多让人看不见的工作。长辉啊,你可不能总盯着文化润疆的标杆,而忘了文化润疆的标准。”

黄勇只在王长辉的办公室里坐了十几分钟,寥寥数语,提醒勉励了一番,便离开了。

还有一些话他没有说。

最近关于王长辉的风言风语四起,说他来援疆就是为了给自己刷履历,好大喜功,只盯着成绩干,一看出成绩出风头的项目被人拿走,立马就甩脸色撂挑子……

黄勇虽然和王长辉只相处了几个月,但从日常工作中已深知王长辉的为人。

这是个有想法有拼劲、有事业心更有怜悯之心的人,他坚信,这样的人来援疆,绝对只是出于一颗公心。

看着自己的下属整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就这么一直消沉下去,他于心不忍,才过来提醒他。

这是善意的提醒,也是用心的保护。

黄勇深知,一个人不是慢慢成熟的,而是突然成熟的。

这种成熟,只在他跌落谷底、迷茫彷徨中顿悟的那一刻。

“希望这一刻不会等太久。”黄勇关上房门的一刹那,见王长辉还怅然若失地呆坐在办公桌前,他轻叹一声,关紧了房门。

“请问,王长辉是在这里吗?”

楼道里,忽然传出了一个陌生的声音。

王长辉闻声而动,打开了房门。

“怎么……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