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老朱假死后,我登基打造巅峰大明

第33章 一物降一物

字体:16+-

正在他满心焦虑之时,鸡鸣寺的一个僧人匆匆赶来,递上了一份请柬。

“住持大人想请师傅前往鸡鸣寺挂单讲法!”

道衍和尚不敢耽搁,匆匆拜别了朱棣,心急如焚地赶到了鸡鸣寺。

然而,他刚一踏入寺门,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就被一个老妇人的怒喝声给震住了。

“你这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孽障,还不赶快给我跪下!”

道衍和尚抬头一看,脸上顿时露出了惊愕的神情,颤抖着说。

“姐姐,怎么是您?您怎么会忽然到了这里了。”

原来,道衍和尚十四岁那年便出家为僧,父母早早离世,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便是他的姐姐姚氏。

对于这个姐姐,他一直怀着既尊敬又惧怕的复杂情感。

即便如今他在佛门中已经拥有了颇高的地位,可在姐姐面前,此刻他也被吓得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姐姐,如果我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任凭您责罚便是!”

道衍和尚低着头,不敢正视姐姐的目光。

“你身为出家之人,本应一心向佛,可你却不敬佛祖,反而在这尘世中挑起战乱纷争,对于祖宗来说,你是大大的不孝;对于佛祖来讲,你是严重的不敬,你自己好好想想,你究竟犯下了何等罪过!”

原来,姚氏从朱允熥那里得知了道衍和尚的种种所作所为,心中认定这人就是姚家的灾星。

他迟早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这才特意请鸡鸣寺的和尚帮忙,趁机要狠狠教训他一顿。

道衍和尚看着姐姐手中的家法,不敢有丝毫的反驳。

他只能乖乖地任凭姐姐手下的家人将自己的两条腿打断,痛苦的叫声在寺庙中回**。

姚氏看着趴在地上的弟弟,冷笑一声说道。

“今天这顿打,是对你不敬佛祖、不敬祖宗的惩罚,希望你从今往后跳出世间的纷争,做一个本本分分的合格僧人,否则,别说我姚家不认你这个亲人!”

说完之后,姚氏挥了挥手,命人给道衍和尚的伤口上了药。

然后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根本不听弟弟的任何辩解和求饶。

朱棣听说师父无故被人殴打,赶到了鸡鸣寺。

谁知道衍和尚却强忍着疼痛,艰难地说道。

“殿下,是贫僧行事冲动,考虑不周,连累了您的大事,贫僧不但愧对佛祖,也愧对殿下您的信任。从现在起,我要闭关忏悔四年,如果有缘,你我君臣还有再见之日!”

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朱允熥知道自己暂时的愿望已然达成,心中暗想。

“妖僧啊妖僧!倘若你就此金盆洗手,真心悔改,在那青灯古佛之前诚心忏悔,或许还能安度余生,可你若执迷不悟,下次若再落入我手,就绝非断腿这么简单的惩罚了!”

虽说成功地暂时打压了道衍和尚,但朱允熥心里也很清楚,自己与四叔朱棣之间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朱棣久在军中,身经百战,能征善战,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腕都极为高超。

而凭借自己当下的实力和势力,与四叔相比,目前远远不是他的对手。

为今之计,唯有韬光养晦,才是明智之选。

于是,朱允熥毫不犹豫地向朱元璋呈上了表章。

“皇祖父,孙儿如今已然长大成人,若继续居住在宫中,恐与朝仪不符,孙儿在此斗胆恳请皇祖父恩准,让孙儿能够开府就藩。”

次日的朝堂之上,朱元璋将朱允熥的这份表章展示出来。

而朝堂上的其他几位学士,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也纷纷表明立场,支持朱允熥的这一决策。

朱元璋见此情形,当下便果断地下旨道。

“着令工部拨款三十万两,为吴王精心修建造一座宏伟的府邸!”

工科给事中成旭说道。

“陛下,臣斗胆认为此事万万不可施行!”

朱元璋质问道。

“皇族子弟成年之后,开府就藩乃是我朝既定且传承已久的制度,为何到了此时就万万不可?”

成旭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不慌不忙地回答。

“陛下啊,如今的天下可谓是灾祸频仍,齐鲁大地遭受着极为严重的水患,百姓流离失所;豫晋陕三地更是大旱连连,颗粒无收,朝廷竭尽全力拨款用于赈灾,都还显得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他缓了一下,继续说道。

“在这样的艰难时刻,又哪能有多余的钱财来修建吴王府呢?还望陛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切不可大兴土木,以免背离民心,招致民怨啊!”

朱元璋冷哼一声。

“难道朕只是想给自己疼爱的孙子修建一座王府,就被说成是那昏庸无道的桀纣之君了?”

虽说他并未大声怒吼,但这种不怒自威的强大气势,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一丝可怕杀机。

那些经历过胡惟庸案、空印案、李善长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洗礼的大臣们。

心里都十分清楚,朱元璋此刻的这种态度意味着什么。

谨身殿大学士吕一鸣见此紧张局势,赶忙说道。

“陛下,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轻重缓急之分,就当下而言,全力赈济受苦受难的灾民显然是重中之重,不如暂且等待天下安定之后,再风风光光地修建吴王府,然后恭迎吴王就藩,如此安排岂不是更加稳妥?”

其他几位学士也一同跪地齐声说道。

“陛下,请您务必三思而后行啊!”

那些支持他们这一派的官员,大多是一些清正高洁的读书人。

见到此情此景,也纷纷跟着跪了下来。

这当中,不仅有众多五品、六品的官员,甚至还有一些位高权重的四品以上官员也随声附和。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吏部尚书。

如今宰相之职已然被取消,吏部尚书在朝堂的文臣之中,隐隐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人物。

可谁知道这位吏部尚书却仿若置身事外一般,既不表态支持,也不表示反对。

他本不想开口说话,然而朱元璋却偏偏将目光锁定在了他的身上。

“詹爱卿,对于此事,你觉得究竟该不该给吴王开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