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4,开局挣脱恶嫂魔掌

第12章 十八般武艺

字体:16+-

谁如果被挤出宣传队,丢人且不说,还意味着失去了年底的丰厚补助。

如果是男的,那就更惨了,还要去扒河。

这时,刘少波说道:“唱和做,都还说得过去。但是,你唱的这一段很多人都会。最近这几天,已经有十多个下面村子的文艺积极分子来面试,他们都唱了这一段。有的人,唱得也不比你差,最终,还是被我退了回去!”

陈援朝想了想:“站长,那我再唱一个吧!”

刘少波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陈援朝又一次清嗓开唱: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

状告当朝驸马郎,

欺君王、藐皇上,

悔婚男儿招东床,

杀妻灭子良心丧,

逼死韩琪在庙堂,

将状纸押至在了爷的大堂上。

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

陈援朝唱的,正是《铡美案》中最著名、最脍炙人口的一段。

这一段唱腔,不仅要求声音洪亮,中气充沛,还要一气呵成,必须有极其巧妙的换气技法。

陈援朝前世在老干部局学这段戏的时候,起初学的是删减版,也就是没有“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这两句。

那时候,很多人学的都是删减版。

就连抖音视频里,绝大多数人唱的也都是这个版本。

等到陈援朝学会了删减版后,意犹未尽,又把这两句给加上去,用他的话说,“这叫完整版”。

陈援朝刚一唱罢,就听到身后有人鼓掌。

他回过头来,见鼓掌的有三个人,分别是那个少妇,拉二胡的中年男,翻跟头的小胖。

那个小白脸却是一脸阴云。

陈援朝顾不得这些,他长吸一口气,回头看向刘少波。

幸好,他看到刘少波眼神发亮。

“不错、不错,还有些功底!”刘少波说道,“但是,如果你仅仅会唱,那还不够。我们需要的队员,都是万金油,什么都能干的。你除了会唱,还会什么?”

听刘少波这么一说,身后立即有人附和:“站长说的对!我们这些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陈援朝再次回头,发现说话的正是那个一脸阴霾的小白脸。

他心想:“这家伙刚才听我唱了‘杨子荣打虎上山’,怕我取代了他的位置!”

他也知道,在这里说话算数的只有站长,别人都可以置之不理。

想到这里,陈援朝笑道:“站长,我不知道这哥们儿说的‘十八般武艺’是什么,但是我除了会唱,还会几样乐器。你看,要不要给我机会试一试?”

刘少波不再冷笑,却还是不太相信:“会乐器?还会几样?口气不小!那好啊!到隔壁看看,那里的乐器很多,我看你到底会哪几样!”

刘少波都这么说了,陈援朝硬着头皮也要试试。

刘少波带着陈援朝来到隔壁,外面的少妇、拉二胡的中年男、小白脸和小胖也都跟了过来。

原来隔壁这个房间是器材室,两边都是架子。

东边的架子上放着着二胡、琵琶、笛子、三弦、笙、竹板、月牙板、唢呐、葫芦丝。

中间的桌子上摆着手风琴、云锣、腰鼓,地上还有两个牛皮大鼓。

西边的架子上放着一些演出服装,有红军军装、八路军装、地主的团绣长袍,有男式有女式,都叠得整整齐齐。

另外还有一些簇新的军用被褥,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刘少波指着那些乐器:“如果你能使用其中的五个,我一定录用你!”

陈援朝谦逊一笑:“我试试吧!”

他首先拿的就是二胡。

昨天,他用会计杜元宝的二胡演奏了一曲《赛马》,让田集党支部的几个人如听仙乐,这一次,他拉的还是这个曲子。

乐曲一经奏响,陈援朝就全身心地投入,宛如自己骑着一匹马,在草原上驰骋。

宣传队的二胡比杜元宝那把祖传二胡要好很多,陈援朝演奏起来,感觉也很舒服。

这就好像,昨天他骑的是生产队的骡子,今天他骑的是牧民们精心训练出的宝马良驹。

一曲终了,陈援朝缓缓放下弓弦。

“拉得好!”那个拉二胡的中年男率先鼓掌。

陈援朝心道:“大哥,你就不怕我抢了你的饭碗?”

在这个中年男的带动下,少女、小白脸和小胖也都跟着鼓起掌来。

刘少波虽然没有鼓掌,却也微微点头:“好了,换一个!”

陈援朝先舔湿自己的嘴唇,又活动一下十指,这才拿起笛子。

他吹的是《红星照我去战斗》。

刚刚吹出第一句,身边的几个人就十分惊讶,大家面面相觑,似乎觉得不可思议。

这首曲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

要知道,《闪闪的红星》今年刚刚拍出来,10月1日才在大陆正式上映。

本月上旬,只有城里人才有机会进电影院观看。

现在是1974年10月24日,农村的电影队虽然可以免费送片下乡,但是广大社员最多也只有机会看一遍。

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是音乐爱好者,他们看了一遍《闪闪的红星》,都觉得其中的插曲非常好听,但如果想听一遍就会唱,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都还只能哼几句,他怎么就能吹出来了呢!”

在场的每个人都这么想。

陈援朝吹完一曲,大家又是鼓掌。

刘少波还是不动声色:“再换一个!”

第三种乐器,陈援朝选的是葫芦丝。

大家看在眼里,都很诧异。

这是因为,葫芦丝是云南几个少数民族的乐器,本地人基本没有接触过。

这个房间里只所以还有这么一个葫芦丝,是刘少波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

刘少波的一个战友是傣族人,他们在各自退伍后,互留乐器,作为纪念。刘少波用自己的唢呐换了战友的葫芦丝。

陈援朝哪知道个中原因?他拿过葫芦丝,没有多想,直接吹出了这一乐器的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刚吹出第一句,陈援朝就从刘少波的眼里看出不对劲。

刘少波的眼神似乎是:“这是什么曲子?”

陈援朝一惊:“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