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援朝突然想到,《月光下的凤尾竹》是1979年才由作曲家施光南谱成曲子,他现在就吹,也太早了点。
他只是想混口饭响,却不想成为冒牌作曲家。
于是,他急忙停下:“不好意思,我弄岔了,不是这首曲子!”
刘少波也没有多想:“那你换一首吧!其实,前面这一段也挺好听呢!”
陈援朝立即换一首《竹楼情歌》。
前世,他跟着老干部局的音乐老师学习葫芦丝,一共只学了两首,一首是《月光下的凤尾竹》,第二首就是《竹楼情歌》。
这首曲子吹奏结束,刘少波又做了个手势:“再换一种!”
陈援朝走过去,把手风琴抱在怀里,为大家演奏一首《我的祖国》。
这首歌大家都会唱,陈援朝一经奏响,大家都跟着唱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
至此,陈援朝已经展示了使用四种乐器的能力。
刘少波最后又来一句:“还会别的吗?”
陈援朝笑着问道:“快板算不算?”
刘少波也笑着点头:“当然算!”
这个时候,他已经非常想把陈援朝留下了。
陈援朝拿起快板,“啪啪”打了几下:“竹板那个一打,是别的咱不夸,夸一夸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咂!”
前世,陈援朝看过冯巩与郭冬临的小品,对这段快板印象深刻,只要敲起板来,总要先把这几句说出来。
这么一来,其他几个人都是目瞪口呆。
刘少波双手一压:“停!你唱的这是啥?”
陈援朝这才意识到,自己把前世的习惯给带出来了。
他急忙忍着笑意道歉:“不好意思,我可能是饿了,想到包子了!”
“哈哈哈哈!”
少妇、中年男和小胖都笑得前仰后合,就连那个小白脸脸上的阴霾也减轻了些。
刘少波没好气地说:“饿了不要紧,中午食堂管饱!白面馒头,猪肉炖粉条!”
陈援朝早就知道宣传队的伙食好,却没想到这么好。
他上次吃肉,还是在父母亲的丧事上。
只可惜,他那时候伤心过度,哪有心情吃?
那几片猪肉,都被田春英拣去了。
他心中暗想:“中午,我不吃五个馒头不罢休!”
刘少波又说:“午饭时间还没到,现在,你给我好好唱!”
陈援朝连连点头:“好好唱,一定好好唱!”
他再次打起竹板,唱了一段《同仁堂》。
“同仁堂开的本是老药铺,
先生好比是个甩手自在王。
药王爷就在上面坐,
十大名医列两旁……”
陈援朝这一段,还是跟于谦学的。
快板既然算是乐器,陈援朝就完成了刘少波五种乐器的任务。
但是,刘少波却还意犹未尽:“小伙子,你还会别的吗?”
陈援朝还是那句:“我试试吧!”
他把那一对月牙板拿在手里,“丁铃丁铃”的敲几下,熟悉了节奏后,又开始表演:
“当里个当、当里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
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
武艺练到八年上……”
陈援朝这次表演的是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的创始人是高元钧,这位老先生在表演的时候,不仅能够口齿清晰地把唱词说出来,同时手上还能做出武术动作,而且手中的月牙板也不能停。
这三样,陈援朝只能做到两样,唱词不断,月牙板不停,至于说武术动作,他没有什么功底,最多就做个“金鸡独立”、“泰山压顶”几个动作。
即便如此,他这两下在农村也够用了,拿到水利工程大会战的现场,足以让扒河的人看得开开心心。
山东快书表演完,刘少波继续问道:“你还会什么?”
陈援朝还是那一句:“让我试试吧!”
接下来,他先玩一通腰鼓,又敲了几下牛皮大鼓,最后还把云锣也敲起来。
腰鼓是一边扭秧歌一边敲,陈援朝就是瞎扭,好在鼓点还没敲错。
大鼓是个力气活,既要掌控节奏,双臂的力量也要控制好,不能敲到一半没劲了。
云锣最简单,注意一下节奏就行。
陈援朝突然想起前世在老干部局的那几年,他学的那些“艺术”,在21世纪的生活中只是个点缀,如果回到60、70年代,却都是改变命运的绝佳手段。
有些老干部,醉心于各种文艺表演,如果他们都重生了,岂不是个个都成了人生赢家!
他突然有一个猜测:“这帮老家伙,是不是都憋着重生?”
至此,陈援朝已经表演了八九种乐器。
刘少波也看出来了,陈援朝终于技穷,但是这已经足够。
他握住陈援朝的手:“陈援朝,欢迎你的加入!”
陈援朝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谢谢站长,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刘少波指着身边的几个人:“我给你介绍一下,算了,你们都做个自我介绍吧!”
小胖子拍着胸脯,率先说道:“我叫杨金山!今后有机会,一定跟你好好学学葫芦丝!”
少妇微笑着:“我叫李彩霞!祝贺你啊,陈援朝!”
那个拉二胡的中年男拍着陈援朝的肩膀:“我叫王贵,你的二胡拉的不错!”
小白脸还挺高冷:“我叫盛英文!”
陈援朝也介绍自己:“我叫陈援朝,从今天开始,就跟大家在一个锅里吃饭了,请大家多多关照!”
刘少波向大家说道:“援朝今年才18岁,刚刚高中毕业,却会这么多的乐器,难得啊!”
说着,他看了看手表:“到饭点了,吃饭、吃饭!”
小胖子杨金山笑道:“我早就闻到肉香了!”
陈援朝早晨吃的玉米饼子和咸菜,已经消化一空,再不吃饭,一会儿肚子就要打鼓。
这是他重生后第一次吃公家饭,非常值得期待!
文化站最东边的那个房间就是厨房,厨师是一个年约六十的老头。
厨师烧了一大盆猪肉、芸豆炖粉条,旁边还有个蒸笼,蒸了二十多个碗口大的白面馒头。
看到走在刘少波身后的陈援朝,厨师笑着问道:“站长,终于有新人进来了!”
刘少波也点头:“是啊!这段时间,各个大队推荐上来的文艺积极分子可不算少,最终也只能留这一个。他叫陈援朝,田集大队的,是个好苗子!”
然后,他又向陈援朝说道:“援朝,这是我们的高师傅!”
陈援朝叫道:“高师傅好!”
高师傅也笑着点头:“小伙子这么瘦!多吃点我做的饭菜,争取尽快胖起来!”
说着,他拿过几个海碗,把大盆里的菜盛到碗里:“都来端、都来端!菜不够,再来盛!蒸笼里的馒头紧吃不紧拿!”
他的意思是,你在这里吃多少都行,就是不能往外拿。
刘少波带头,每人端了一碗菜,拿了两个馒头,围坐在餐桌旁。
陈援朝夹起一片肉,放进嘴里。
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