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有余

第46章 人生底色

字体:16+-

“你坐在那里实在危险,谭老师和我都很担心。他下楼包扎伤口了,走前嘱咐我帮助你。可我不太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愿意和我说说吗?”

曾榕在电话里指导,冯芸按照她的意思与女孩沟通。

“你是谁?”女孩依旧警惕,像只受到惊吓的刺猬,浑身的尖刺交错竖起。

“我是谭老师的朋友。”冯芸顿了顿,又补充道,“也是杨老师的前妻。”

“前妻?”女孩的表情先是疑惑,而后又放松了些许。大概这个词令她隐约觉得冯芸和杨砾之间存在着某种敌对关系。

敌人之敌,友人之友,双重身份拉近了冯芸和女孩之间的心理距离。

“谭老师是不是告诉你,我有病,还挂了很多科?”

“不,他说……你是个善良、懂事的孩子。”

冯芸根据谭铭之刚才的只字片语,结合自己对女孩的印象,这样简洁地概括。女孩的言语中满是自我否定,她需要一些肯定和接纳。

“懂事?……懂事有什么用呢?听话的孩子,有好下场吗?”女孩的愤怒里藏着委屈。

“我明白你的意思。”她从女孩的话中感知到亲子关系危机。

切身体会告诉她,懂事的品质多是父母“驯化”的结果,女孩的心理压力由来已久,日积月累直至情绪崩溃的边缘,而考试失利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榕在电话里指导:“继续共情她的感受,启发她倾诉。不要讲大道理。”

冯芸接着道:“懂事意味着什么事都得自己扛着,一个人熬过艰难的时光。我了解这种感受,所以想听听你的故事,比如……你的家庭,你的父母。可以和我说说吗?”

女孩被戳中了软肋,表情变得痛苦起来。冯芸仿佛看见刺猬柔软腹部上的累累伤痕。

相较前几轮就事论事却毫无成效的沟通,冯芸引出的新话题似乎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女孩断断续续地诉说着一些记忆片段,情绪浓烈却信息混乱,然而这并不妨碍冯芸共情她的悲伤。

女孩在哭诉中重复着一些关键词:“太累了”“分数”“专注达”“没病吃药”“高考”“抑郁症”“吃药不管用”……。

冯芸凭借直觉将杂乱无章的信息理出头绪,串联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这个故事令她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共鸣,她在女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高考前,她也曾在母亲的强迫下服用推迟月经的药物。她问为什么,母亲说是为了避免痛经影响考试成绩。她说她从不痛经,母亲却说:“万一呢?你能保证次次不痛?高考就一次,不能有任何闪失。”

考完停药后月经就来了,一个月来了两次,把她吓坏了。母亲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没必要大惊小怪。几颗药片换一份安心,不亏。又过了大半年,她的经期才逐渐恢复规律,这期间的不适,她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

女孩的情况比她更严重,冯芸猜想她一定承受了更多的痛苦。女孩每一次停顿的间隙,冯芸都做出恰当的回应:“我理解你”“的确很艰难”“你承受了太多”……女孩的情绪就这样被她稳稳地接住了。

“先别着急分享你的故事,继续积极倾听。”曾榕适时提醒,“她的戒备心减轻了,找机会引导她主动靠近你。”

冷风乍起,女孩蜷起身体。冯芸见她衣着单薄,立刻脱下自己的羽绒服。

“起风了,穿上我的衣服吧。”她伸手想把羽绒服递给女孩,但隔着三米开外的距离,她够不着。

她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见女孩没有抗拒,于是继续小步向前。

不过三米的距离,冯芸感觉像是走了一个世纪。终于,她靠近了女孩。

“我帮你穿上吧。”她努力显得平静而自然,心却怦怦狂跳。离成功越近,越害怕失败。

女孩不置可否,看上去又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了,与外界沟通的大门正在缓缓关闭。

耳机里传来一阵嘈杂:“不行,我不赞成中途换人……她的沟通颇有成效,已经接近受助者了……你是谈判专家,我是心理咨询师,咱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好了,请不要干扰我们工作……”

关键时刻,冯芸急需曾榕的指导,但此刻她正在应付别的麻烦。电话那头的争执声打乱了冯芸的节奏。她只得摘下耳机,集中注意力,重新整理思路。

如果她是个孔武有力的男人,一伸手便能将女孩强行抱离危险地带。但以她与女孩势均力敌的身型,这样做太过冒险。曾榕刚才也在电话里一再提醒:尽量引导轻生者主动离开危险区域。

她密切关注着女孩的反应,避免刺激她再次出现强烈情绪波动。她的大脑飞速运转,寻找新的突破口。

突然,她注意到女孩手上带着健康手环。于是她悄悄解开自己的手环,轻轻晃动手腕。地面传来清脆的响声,她的手环掉落地上。

女孩下意识地看看自己的手腕——手环还在。

“不好意思,是我的手环掉了。”冯芸上前一步,捡起手环。她和女孩离得更近了,“这……是坏了吗?怎么黑屏了?”

女孩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她看了一眼冯芸的手环屏幕:“重启一下。”

“重启?我戴的时间不长,不会操作,你可以帮帮我吗?”

女孩转过身体,伸出手。冯芸将手环放到她掌心,又假装不经意地碰到她的手。

“你的手好凉,这样会感冒的。要不先穿上我的衣服?”

女孩没有回答,低头摆弄着手环,可是快冻僵的手不太听使唤。冯芸瞥见她眼里闪烁着泪光。

见女孩没有拒绝她的善意和关心,冯芸打算再进一步,尝试引导她离开危险区域。

她握住女孩冰冷的手,轻语:“不用着急修,你先下来,我给你暖暖手吧!”

她轻轻拉了一把,女孩顺着她的力量,有些僵硬地从栏杆落到天台的地面。

楼下顿时传来欢呼与喝彩声。

许是受了风寒,女孩蹲在地上,身体不停颤抖。冯芸立刻将羽绒服裹在女孩身上,紧紧搂住。

精疲力竭的她尝试扶着女孩站起,却发现自己已无法动弹。

门被推开,曾榕和两名警察迅速跑了过来。在他们的护送下,冯芸和女孩安全地离开了天台。

终于脱险了。

警戒线外围的人群散去,医生把女孩带到救护车上做检查。院长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常务副院长的表情却耐人寻味。有人的乌纱帽稳了,有人的机会溜走了。

冯芸身体渐渐回温,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

“好样的。”曾榕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尤其是最后关头,全凭你一人应对。”

“我可吓坏了,差点坚持不住。好在你们及时赶到。”

回想刚才惊心动魄的场面,冯芸心有余悸。

“你有做咨询师的天赋——共情能力、应变能力和出色的直觉。要不要考虑往这方面发展?”

冯芸吃不准曾榕是夸赞还是建议,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不过这句话倒是给了她一点启发,让她看到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向她敞开。或许,她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向这个新世界了。

“我……可以吗?那不是要变成你的同事了?”冯芸半开玩笑地问。

“你当然可以!给自己一些信心。不管你的身份是来访者还是同事,我们都是并肩作战的关系,不是吗?”

“嗯。最近一直在看你给我的书,没想到心理学这么有意思,对生活很有指导意义。可以再推荐一些书籍吗?”

“没问题。我一会儿列个书单,用微信发给你。”

谭铭之走了过来,手上绑着纱布。冯芸隐约看到渗透出来的血迹。

“你的手还在流血?没去医院吗?”

“嗯,急救医生简单做了止血处理,可能一会儿就好了吧。”

“那怎么行?伤口很深,必须缝合,我陪你去医院吧。”冯芸的语气几乎是命令。

谭铭之却很受用。

“嗯,骗不过你了,医生也是这么说的。”他压不住嘴角的笑意,狡黠的目光中透着一丝幸福的窃喜。

不远处,教务主任正和杨砾说着什么。他递给杨砾一支烟,杨砾犹豫了一下接了过来。两人点燃香烟,继续交谈。

冯芸见他神智已恢复正常,只是一直躲闪着旁人的目光,大概是在为刚才的冲动之举感到难为情吧。

路过他身边时,冯芸停下脚步提醒道:“给妈打个电话吧,免得她担心。”

“我知道。”他低下头,猛吸一口烟,立刻被呛得剧烈咳嗽。待他缓过劲儿,冯芸和谭铭之早已走远。

从医院出来时已是傍晚,冯芸开着谭铭之的车将他送回家。

车停好后,她并没有告辞的意思,而是跟着他来到家中。

她记得上次来这里时唐雅婷还在,杨砾也来了,四人一起庆祝乔迁之喜。

如今却物是人非,两对夫妻都已分道扬镳。

屋内的陈设仍是老样子,当年冯芸送的那只极具设计感的换鞋凳,仍静静地立于玄关处。

“有没有需要手洗的东西?比如碗碟或者衣服什么的?”冯芸问。

“你跟着上来就是为了给我当小时工啊?”谭铭之揶揄道。

“免费小时工,不用白不用,过期作废哦。”

“这样啊?那你帮我看看有没有嘛?”

冯芸去厨房转了一圈,只看见干净清爽的台面,摆放整齐的刀具。灶台没有油渍,油烟机宛如新的一样。洗碗槽里没有待洗的碗筷,甚至看不见水渍。

“你平时不开火做饭吗?”

“我的厨艺像是很生疏吗?”谭铭之笑着反问。

她又来到卫生间。不出所料,这里也整洁如新,脏衣筐里空空如也。

“家里收拾得这么好,雇了小时工啊?”

“你是我家第一个‘小时工’。”

“但是现在无事可干,面临失业。不如我给你做了晚饭再走吧。”

“别做饭了,点外卖吧,把时间留出来陪我聊天……如果你不着急回家的话。”

冯芸看看手机:“不急,我婆婆说杨砾今晚在家吃饭,我等他走了再回去。你想聊什么?”

她问得直白坦**,谭铭之反倒害羞了,顿时语塞。

刚才离开学校后,他俩滔滔不绝地聊了一路——现代人的心理健康、中国式亲子关系、高校老师的生存现状……突发事件激起了心底许多感慨,如同排山倒海,必须尽情抒发才能痛快。

可是回到家中,两人在单独相处的空间里,竟不知从何聊起了。

短暂的冷场后是欲言又止的尴尬,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冯芸四下打量,寻找着开启新话题的钥匙。

茶几上凌乱地摆着几幅画作,看上去是屋子里唯一需要整理的地方。她凑近一看,全是雨萱留下的。彩色的画作中夹着一张纸,标题位置写着“快乐清单”,左侧列出14件事项,右边对应着11个对号和3处空白。

“这是什么?”她问。

“我给雨萱做的快乐清单。”他从茶几下方的一沓书中抽出一本——《童年清单》。

“这是一位儿童教育家写的书,上面列举了孩子在生命最初七年里需要经历的多种体验。我和雨萱挑选了一些,约好一起完成。”

冯芸接过书,书名下方的一句话吸引了她的注意——“我们要告诉孩子,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拥抱美好……”

她的心小小震撼了一下——拥抱世界上的美好?她只告诉过雨萱,要好好学习,追求优秀,做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从未想到还要告诉她这个。

印象中,她的父母也不曾对她说过类似的话。

母亲的教诲一直是“做个对冯家有贡献的人”,这句话甚至成为了她前半生的信条。父亲的期许虽不说出口,但她知道他最在意的是学业。

她永远忘不了高考后的升学宴上,向来寡言少语的父亲,借着酒劲儿没完没了地长篇大论——知识改变命运。

他说冯芸替他圆了未能实现的大学梦。那时,冯芸才知道,母亲口中没有上进心的父亲,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拥抱责任,拥抱知识,拥抱成功,唯独没人说过要拥抱美好。

那么,什么是美好?

她又想起自己对雨萱的培养。自她出生起,吃穿用度无不是经济承受范围内的顶级配置,从最好的奶粉到最贵的钢琴课,她认为自己从未亏待女儿,一直给她最好的东西。

她拿起谭铭之列出的清单,上面写着:在窗口张望、剥开一个橙子、感受音乐的休止符、重复练习……看似都是寻常小事。

“清单上这些体验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冯芸不解。

“从身边小事中认识世界,感知自己的力量。做成大事固然能让人体会到成就感,然而每个人终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与小事相伴。只有学会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获得成就感,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快乐。”

“没错。做成大事后的快乐,很大程度上来自别人的夸赞和认可,时间久了,自然会冷却,人又会陷入不满足的状态。”冯芸心有戚戚焉。

“看来你是深有体会呢。童年奠定了人生的底色,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这种获得内源性快乐的能力。如果一个孩子的时间总是被父母期待她完成的任务填满,那么就没有机会与真实的世界相处,即便看上去成才了,也是空心的。你听说过‘空心病’吗?”

“嗯,听说过,貌似是北大一位心理学教授提出的概念。”

“失去了意义感,人就会变成‘空心’的。这背后是缺失的价值观和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教书八年,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

冯芸想到被她解救的那个女孩,又想到雨萱,也想到自己,“你说的没错。可惜我早已错过了童年,稀里糊涂活到三十四岁。想改变也太晚了。”

“一点儿也不晚。幸好你有雨萱和宇晨,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你也可以重走一遍童年的旅程,改变你的人生底色。清单上还剩三件事:制作一本小时候的相册、回忆出生的那一刻和享受森林。我们一起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