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有余

第53章 为谁而活?

字体:16+-

谭铭之的家,安静而整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和花香。在这里,冯芸收获了难得的安宁。

静静躺在柔软舒适的**,她能听到客厅鱼缸中舒缓的水流声,极具放松身心和催眠的作用。

象牙白色实木家具与豆沙绿色哑光墙纸相得益彰。原来挂在墙上的婚纱照已被几幅风景油画代替。柜子上的复古风格花瓶里插着一束艾莎玫瑰,粉白渐变的花瓣看上去娇姿欲滴。

房间的小窗正对着美丽的大学校园,一眼望去,湖光塔影尽收眼底。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走在湖边小路上。他们背着书包,抱着课本,随性的步伐带着自信和张扬。冯芸远远感受到一股青春气息,她不禁怀念起了大学时光。

谭铭之端着刚炖好的燕窝进来,见冯芸静静伫立于窗前发呆,不忍打扰她,于是轻轻将炖盅放在床头柜上。

虽然声音十分轻微,冯芸还是听见了。她转过头来。

“我炖了川贝燕窝,润肺止咳的,加了几块冰糖,应该不太苦。趁热吃了吧!”

“申请基金那么忙,还天天给我做这些,不累吗?”冯芸莞尔一笑。

“你不也是吗?说是在我这里养病,却天天抱着笔记本电脑找工作、投简历。”他指了指电脑上的招聘网站页面。

“没想到找工作这么不顺利,一下子压力好大。”

冯芸再次向谭铭之说起那个寒冷而绝望的梦境。

“我认为是赵琳关于经济寒冬的描述影响了你,所以才会陷入焦虑,继而梦到在冰天雪地里拖家带口前行。”

“现在的经济形势难道不是这样吗?”

“经济发展有周期性,就如同一年之中的四季更替,怎么可能一直在高位运行呢?高峰和低谷都是正常经济现象,有自己的规律。我们普通人只是无数经济个体中渺小的一员,很难对抗规律,能做的极其有限。”

“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

“接受现实不等于坐以待毙,而是在当前的环境中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等着春天再次到来。比如不被消费主义洗脑、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学一项新技能、多读读书……哪怕让自己慢下来、歇一歇,给忙碌的身体放个假,也算是一种健康投资。”

“嗯。”冯芸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不愧是经济学教授,说得头头是道。你不如再给我一些更具体的建议吧。”

“先纠正一下,我是副教授。”谭铭之不好意思地笑笑,“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先把找工作的事放一放。刚在鬼门关前走了一趟,调理好身体才是要事。”

“然后呢?节省开支该怎么做?”

“你已经在做了啊。雨萱那些课外班早就停掉了,不是省了一大笔开支吗?那些所谓的才艺,浅尝辄止,让孩子体验一下即可,咱们又不是要走专业道路。提前学的语数外课程,现阶段也并无必要。”

“可是不学怎么应付幼升小的面试呢?我买房子时就瞄准了附近的一家私立学校。”

“非要读私立学校不可吗?咱们小时候读的学校放在燕京,连‘渣小’‘渣中’都算不上,耽误你我考大学、找工作了吗?”

“今时不同往日,竞争越来越激烈。”

“今时的确不同往日,小镇做题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不能再用我们的奋斗方式来要求孩子。你也不要太拼,保重身体才能带孩子走得更远。况且,你的人生也不能只为了孩子吧?说好要把自己重养一遍,说好要活出自我,忘记了吗?”

冯芸鼻头发酸,眼眶也潮湿了:“我知道……可是,总觉得不努力赚钱就愧对孩子。”

“只要你尽了应尽的义务,就不要总觉得愧疚,对工作、亲友,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不必总是一味无节制地付出。你活着,首先是自己。”

“为自己而活?”

“对,为自己而活。”

“靠什么活呢?许下的第一个新年愿望是‘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可现在连个工作的影儿都没有。”

“但至少‘避雷’了不适合你的工作。对了,回老东家的事,想好了吗?”

“不想回去。我要是在老东家工作期间染上这次的流感,怕是十有八九要猝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再者说,那里一整套领导班子全换了,好比‘忒修斯之船’,它还是从前那个它吗?对于我来说,和一个陌生的公司也没什么区别。”

“要不先别想着找工作的事了,学点什么。窗外那所大学不一直都是你的‘梦中情校’吗?”

“不会吧?你想让我以三十五岁之‘高龄’去吃考研的苦?别介,我可没有学历执念,否则当年就不会轻易拒绝保研了。”

“是吗?我还想让你考我的研究生呢。看来希望落空了。”谭铭之开玩笑道,又说:“要不咱们一起去你的‘梦中情校’当旁听生吧,我看心理系的课程就挺好,要不要考虑一下?”

谭铭之把他的手机递给冯芸,页面上是《旁听申请说明》。

“同意的话我帮你一块儿申请了。”

“好,试试吧。正好我也报名了心理咨询师考试,两边的课程应该有相通之处,就当是强化学习了。”

“行动派,是你的作风。曾榕给的建议?”

“嗯。目前兴趣在此,如果能发展成职业,倒是不错的选择。”

“我支持你,努力吧。”

当人生的目标不再是成为父母眼中的孝子孝女、婆家和老公眼中的贤妻良母、老板眼中的劳模精英,而是与自己真实的需求息息相关时,压力也变成了动力。

让自己变得更好,是每个人的本能需求,只是很多时候为了迎合他人,迎合社会评价,这种需求被隐藏得太深,羞于示人。

暂时把找工作的事放在一边,冯芸将精力平分到学习备考和陪伴孩子这两件事上,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周四下午,她和谭铭之相约一起去心理系旁听。这学期,他们选了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门课。

她从未体验过如此生动有趣的课堂。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课上,老师与大家探讨了PUA现象。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词,近些年在自媒体上十分活跃。

他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被PUA过?”

“有——”学生们齐声喊道,带着几分玩笑式的哀怨神情。

“来自谁的?”老师又问。

“父母。”

“我妈!”

“小学班主任!”

“中学里的校霸。”

“宿管阿姨。”

............

诸多回答中,提及父母的占比最高。

冯芸和谭铭之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虽没有像年轻学生一样喊出声,心里却也在默默参与老师发起的问答。

她心中的答案和大多数人一样。

“我听到了大家的声音,许多人提到了父母,但他们明明是我们最亲近的人。谁能给出一个解释?”

举手最积极的同学回答说是因为只有父母才能对我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绑架。有人反驳,说根本原因是父母的权威性。

老师对大家的回答表示赞许,接着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做出了解释。

他提出了“认知失调”这一名词,也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之一。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在我们从小的认知里,父母是最重要且值得信赖的人。当他们提出令我们为难、痛苦、疑惑的要求时,认知失调就产生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认真专注地聆听老师的解释。

“于是,我们的内心产生了消除认知失调的动力,可以是改变对父母的看法,认为他们不再值得信赖,也可以是改变我们自己的看法,将父母的无理要求和不公正的评价在内心进行合理化。”

冯芸脑中全是小时候的自己和母亲的身影。她将老师讲述的理论与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对照,曾经的困惑迎刃而解。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改变对父母的看法所带来的压力是难以承受的,于是更多的选择是改变自己的认知,认为父母无论说什么都是正确的,无论做什么都是为我们好。就这样,有的孩子接受了父母贴在自己身上诸如‘无能’‘胆小’‘淘气’的标签,内化成自我评价。有的孩子不知不觉成为实现父母期望的小小工具人。”

“这不就是我吗?”冯芸在本子上写道。

谭铭之将她的本子扯过来,在她的问号后写下:

“现在知道不晚,以后就没那么容易被PUA,也不会自我PUA了。你将收获一个自由的人生。”

见冯芸不再积极找工作,而是在家看书做习题,每周还外出上几次课,刘采凤犯起了愁。

她不理解,一个三十五岁、育有两个孩子的女人,为什么不去谋生计,反而突然做起了学生。

虽然她嘴上不说什么,但是语气、神态和行为却藏不住。冯芸感受到了婆婆的不满,盘算着找个机会跟她好好聊聊。

这天下午,宇晨和雨萱都睡午觉了,婆婆难得有点空闲时间。她的老姐妹接连发来几条微信,催她给自己的视频号置顶视频点赞。

“什么视频啊?干嘛要我点赞?”婆婆小声抱怨道,不以为然地点开了视频。

画面上,一群大妈穿着统一的红裙,排成整齐的队形,在老家的人民广场上翩翩起舞,而她的老姐妹正是领舞的那一个。

“哎呦,都万赞了,了不起啊!”冯芸凑了过去,故作惊讶道。

“这不可能是她吧?她哪有这么漂亮?”

“您看下面的文字:独领**,还看今朝,纪念六十年的人生里第一次当领舞......”

“咳,看把她能的,不化妆比我还丑呢,这些点赞的人肯定不知道她实际长啥样。跳得也不怎么好嘛?你看这个动作,一点儿也不标准。”婆婆撇撇嘴。

冯芸看出她内心小小的羡慕和嫉妒,打趣道:“要不您也换一身衣服,我再给您画个妆,咱们也美美地去广场独舞一段录下来。拍完发到网上,那还不得十万赞起步?”

“哎呀我哪行?”婆婆羞怯地摆摆手,“一把年纪了,学小年轻的拍这个,多丢人啊?我可不想抛头露面。”

她嘴上虽这么说,脸上却笑开了花。

“有才艺为什么不展示啊?要是不想拍跳舞的视频,也可以拍些做饭的视频。您做个育儿账号,把给宇晨做辅食的过程拍下来,肯定好多人爱看。”

刘采凤一听,动心了,问道:“你真觉得我行?”

“当然了!您的才华必须被更多人看到。回头我上网买个手机支架,再买个补光灯,厨房就是你的摄影棚了。拍好了后,我来剪辑发布。账号名就叫......‘刘奶奶做辅食’,怎么样?”

“好,就这么定了!”

刘采凤一扫连日来的“低气压”,恢复了干劲十足的气势。

过了一会儿,她又带着歉意对冯芸说:“小芸,妈这几天态度有点不好,你不要放在心上啊。”

“没关系,毕竟像我这样的情况,就连亲爹亲妈也未必能理解。不过我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说我任性也罢,不务正业也罢,反正我是打定主意要为自己而活的。当然,属于我的责任,也一定会承担。”

“我懂,你是个有分寸的孩子。妈相信你。”

“嗯,您也一样。责任心过剩的女人,都要学会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