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著中國通史

第31章 實業(1)

字體:16+-

農工商三者,並稱實業,而三者之中,農為尤要。必有農,然後工商之技,乃可得而施。中國從前稱農為本業,工商為末業,若除去其輕視工商、幾乎視為分利之意,而單就本末兩字的本義立論,其見解是不錯的。所以農業的發達,實在是人類劃時代的進步。

有農業,然後人類的食物,乃能為無限製的擴充,人口的增加,才無限製。人類才必須定居,一切物質文明,乃有基礎,精神文化,亦就漸次發達了。人類至此,剩餘的財產才多,成為掠奪的目的。勞力更形寶貴,相互間的戰爭,自此頻繁,社會內部的組織,亦更形複雜了。世界上的文明,起源於幾個特別肥沃的地點,比較正確的曆史,亦是自此開始的。這和農業有極深切的關係,而中國亦是其中之一。

在農業開始以前,遊獵的階段,很為普遍。在第一章中業經提及。漁獵之民,視其所居之地,或進為畜牧,或進為農耕。中國古代,似乎是自漁獵徑進於農耕的。傳說中的三皇:燧人氏鑽木取火,教民熟食,以避腥臊傷害腸胃,顯然是漁獵時代的酋長。伏羲,亦作庖犧。皇甫謐《帝王世紀》,說為“取犧牲以供庖廚”(《禮記·月令疏》引),實為望文生義。《自虎通義·號篇》雲:“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則羲字與化字同義,所稱頌的乃其德業。至於其時的生業,則《易·係辭傳》明言其“為網罟以田以漁”,其為漁獵時代的酋長,亦無疑義。伏羲之後為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就正式進入農業時代,我國文明的曆史,從此開始了。

三皇之後為五帝。顓頊、帝嚳,可考的事跡很少。黃帝“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神農戰,似乎是遊牧部落的酋長。然這不過是一種荒怪的傳說,《五帝本紀》同時亦言其“藝五種”,而除此之外,亦絕無黃帝為遊牧民族的證據。《堯典》則有命羲和“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之文。《堯典》固然是後人所作,並非當時史官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