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馬鐙的發明(1/3)
馬鐙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
但是,在當時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為還沒有發明馬鐙。在公元前亞曆山大率軍東征,橫掃中亞大地時,他的將士們的雙腿是在馬腹的兩邊空蕩蕩地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他們靠著大腿的力量,用力夾住猛烈顛跛的馬以保持自身的穩定。這種艱辛可以料想。而馬鐙是騎馬時踏腳的裝置,沒有它,當馬飛奔或騰越時,騎士們隻能用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馬來。中國最初的馬鐙隻有單獨的一個,垂係馬鞍的革帶也很短。騎士上馬之後,馬鐙就沒有實際用途了。古人在原始馬鐙的基礎上,通過改良,製作出真正的馬鐙,就是現在的雙馬鐙。馬鐙的產生和使用,標誌著騎乘用馬具的完備,因而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在軍事上,它使騎兵上下馬迅速,人騎在馬上不易墜地,控製戰馬更加自如,馬鐙解放了騎兵的雙手,增加了戰鬥力。
馬鐙包括兩大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由騎者踏腳的部分,即鐙環;二是將馬鐙懸掛在馬鞍兩側的鐙柄或鐙穿。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已開始出現
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