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瓷的發明(1/3)
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製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因此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已明顯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成溫度高達1100℃-1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麵施有一層石灰釉,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曆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麵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製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
,到了隋朝,瓷器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中國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麵,素有崇尚青色傳統,以青為貴。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調,無非是濃淡不一,意境略異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過彩繪。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調和濕潤的質感,創造性地燒造出了一種“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的青白瓷,使青瓷藝術達到了高峰。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紋,薄剔而成為透明飛鳳等花紋,內外均可映見,釉而隱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這種影青瓷當時則著行海內,天下均稱為景德鎮瓷器,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窯之間,嶄露頭角,爭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