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科學發明

§7絲綢的發展

字體:16+-

§7絲綢的發展(1/3)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為中國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令桑樹和蠶的養殖可以在黃河流域廣泛的進行。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古羅馬人對東方古國的絲綢可說是著魔般偏愛,因此稱中國為“絲國”,即Seres。據說,絲綢進入羅馬以後,曾達到12兩黃金一磅。盡管如此貴,羅馬貴族們仍然對其趨之若鶩。為進口絲綢,羅馬帝國流失了大量黃金、白銀,以至後世的許多哲學家把絲綢當作羅馬帝國腐敗的象征。

養蠶繅絲技術起源於何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據現在考古發現,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工切過的蠶繭;而在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期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絹片、絲帶和絲線,它們距今也有4700年了。史書《隋書.禮義誌》記載,商代的甲骨文中早就有蠶、桑、絲、帛等字,而且還記載當時專門祭祀桑神和派人察看蠶事的卜辭,這說明養蠶早已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了。

正是因為養蠶業在我國的普及,直接推動了我國紡織綢緞技術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獨一無二的絲綢紡織技術。在中國一路領先的印染工藝下,絲綢變得五彩繽紛,成為點裝帝王將相威儀和襯托女性美麗的最佳裝飾物。

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絲綢成了我國對外的主要貿易商品,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在一係列對外交流中,我國的養蠶繅絲技術逐漸傳向世界。公元前12世紀傳入朝鮮。公元2至3世紀由朝鮮傳入日本。 6世紀或7世紀則循著絲綢之路經波斯傳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紀傳入歐洲,16世紀由傳入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