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地震儀的發明(1/3)
早在公元132年,中國的科學家張衡就發明了地震儀,當時稱為地動儀。據《後漢書》記載,張衡的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盒蓋隆起,形似酒樽”。儀器內部中間設有“都柱”(相當於一種倒立型的震擺),周圍有“八直”(裝置在擺的周圍的八組機械裝置),樽外接相應東、西、南、北和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而設置的八條口含小銅珠的龍,每個龍頭下麵都有一隻蟾蜍張口向上。一旦發生較強的地震,“都柱”因震動失去平衡而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觀測者便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地動儀成功地記錄了公元138年甘肅發生的一次強震。
張衡的這個重大發明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的讚揚和欽佩,成為現代地震儀的先驅。張衡地動儀隻能記錄地震的初動方向,與近代地震儀比較,隻能叫驗震器。1700多年以後的1848年,意大利人契托利才製成水銀驗震器
。在此基礎上1855年意大利人帕爾米耶裏發明了能記錄地震強度及持續時間的儀器:一條U形玻璃管,地震對管內水銀產生震動,水銀麵有浮標與筆連接,可在轉筒表麵的紙上畫出標記。
1883年在日本工作的英國地震學家米爾恩等人製成了擺式地震儀。方法是把一枚墜子(擺)掛在長約1.5米的水平吊杆上,吊杆可像門一樣自由橫轉,地麵移動時墜子由於慣性趨向靜止,因而相對地麵運動。
米爾恩的地雷儀後來發展成一種現代地震儀,由三台儀器組成,其中兩台分別記錄地殼東西和南北的水平運動,第三台記錄上下運動(利用彈簧掛起墜子,地震時能上下運動)。
米爾恩之後很多科學家為地震儀器的發展作出貢獻。1888-1889年間,伯希維茨製成了光記錄式水平擺,第一次記錄到遠震(在德國波茨坦記錄到日本1889年4月17日地震)。日本大森房吉製成水平擺式地震儀,采用機械杠杆放大,熏煙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