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議之俗本源於兩漢察舉製, 乃是選拔人才,臧否官員的渠道,用以輔助舉孝廉和舉茂才。到了東漢黨錮之禍, 桓帝設黃門北寺獄處置擅自殺宦官集團的李膺,引發世族大量不滿。繼而, 這些世族發起了一項以品評討論作為攻擊手段的輿論之戰。三萬餘太學生的支持, 門生、故吏、鄉黨的支持,作為經學道術的傳承者,世族甚至還獲取了作為對手皇帝本人的尊重。
如今, 那些任殿前宿衛的世家子們同樣被以結黨作亂的名頭安置在了黃門北寺獄,那麽接下來舉行清議也就水到渠成。
到了魏晉時期, 由於九品選官法的出台,清議作為高門把持的臧否輿論則更加重要。參與者由以非任官的太學生主體變為由司徒主導的政治會談, 甚至連任官者居喪服喪是否失禮等事都會擺在清議中逐一討論,且受到攻擊的人大多仕途黯淡。譬如東晉元帝駕崩後, 國喪期間,尚書梅陶私奏女妓, 結果被鍾雅彈劾, 請奏司徒,論以清議。而晉明帝時期,淮南小中正王式因為繼母服喪時服製穿錯, 都被卞壼拿住罪名,隨後“付鄉邑清議,廢棄終身”。
議題雖然仍不拘泥於時政和人物, 但是目的仍是維護局麵穩定順帶打壓對手, 政治目的也是極強。門閥執政下,皇帝本人對此也不乏關注, 通常會讓侍中、散騎常侍等近侍官參與議事。這些人雖然未必要作表態,但是會總覽清議中眾人的意見,這些意味著門閥世家們所達成的共識,繼而在之後的施政與布局中作為參考。
其實,舉行清議對於陸昭來說並非是一個完美的方案。因為清議雖然是世家大族的主場,但本質上確是世家大族互相攻訐的戰場。而且大型清議雖然半年一次,但是對於何時、何地、根據什麽樣的問題舉行清議,卻是中樞執政者們都可以劾奏的。陸家本身也是新崛起的門閥,在關中雖然實力不弱,但是底蘊仍有欠缺,再加上南人的身份,置身於清議之中,未必就能占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