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陸昭的定調是要將權力主要集中在一家之手, 並由餘者輔之的局麵。那麽魏帝要的結果便是數家門閥平衡,共同執掌禁衛,共同分攤方鎮, 已達到形勝製約,內外拮抗的效果。前者的弊端是當權者易尾大不掉, 後者的弊端則是世族各懷異心難以團結。
魏帝繼續道:“建設六軍也該提到議程上了, 北軍做得再好也隻是一家。之前殿中尚書也說了嘛,掌兵者各司其位,各宮衛皆獨立, 為的就是防止各屬串通,此乃雜取之道。既然如此, 不若就依此規劃起來。”
不得不說,重設六軍是一個既尊崇門閥執政又對陸家有所傷害的一個決策。因為陸家有一個極大的缺陷, 那就是上岸的太晚,許多人才不具聲望。老一代人裏在長安的隻有父親一人, 陸擴執掌將作大匠,雖是九卿, 但與台臣們接觸時間較少, 又未著武功,一時間也難以提到禁軍的崗位中去。而年輕一代,陸歸注定要執掌秦州, 撫夷護軍部也需要有人經營,陸遺尚未出仕,陸微還沒從地方上混上來, 都缺乏在台中打交道的經驗, 能夠用的也就隻有陸衝。
由於這種情況的出現,陸家連大部分禁軍關鍵崗位都很難站住, 這樣便會導致一個惡劣的結果,比如陳留王氏便會入主禁軍,與陸昭分庭抗禮。陳留王氏的王謙、王謐雖然是與陸家陸歸這代同輩,但是年齡還是稍長,許多聲望和政治積累已都落袋,在無戰事的狀況下,轉為禁軍也算當用。如此一來,王家會爆發出極強的主動性,甚至不需要和陸家達成某種合作。如果王嶠想以中書監的身份加護軍將軍,也並無不可,這樣一來,可能就不會去選擇需要陸家參與運作的荊州了。因為能夠進一步把持禁軍,對於陳留王氏來說已經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而陸家在荊州附近的種種布局麵臨的也很有可能不是一個親陸的勢力,以至於王家爭取荊州要向各方付出更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