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2版)

三、事件取样观察法练习

字体:16+-

作业(十二) 儿童专断行为的事件取样观察

专断行为的操作定义(Daviel E.Barrett & Marian Reelke Yarrow,1977):

专断(ASSERTIVENESS):试图指导或停止另一个人的活动的行为,即指使人。专断的行为是要影响或控制别人,但并不想伤害别人。专断包括命令、身体指导和暗示指令。

命令(C):试图发出指令或告诉别人该做什么及怎样做。例如,这样说:“从我们的蝙蝠洞出去。”“看着我下这个坡!”“给我那块大积木!”

身体指导(PL):用身体的接触来指导其他伙伴的行为。例如,拉着手或是用手臂搂着伙伴的肩膀,对他进行身体指导。

暗示指令(ID):并未直接命令而是建议或暗示对行为的指导。例如:“我们以后再做那个。”

行为结果:专断之后的行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服从(COMP):专断对象听从或同意专断命令。

拒绝(REF):专断对象拒绝要求他去做或命令他去做的事情。

协商而达积极的结果(+C/N):专断对象提出自己的建议抵制专断,结果达到妥协。

协商达消极结果(-C/N):专断对象提出自己的建议抵制专断,但专断者拒绝让步,发生冲突等。

不予理睬(IG):专断对象对于专断行为不加理睬。

观察指导

选定一种有许多儿童在自由交往的场景。预先理解和熟悉专断行为的定义及缩略语。当你看到一个专断事件时,观察它并在记录表(见前“事件取样观察”章节)上做记录。尽可能将事件发生的情景和具体的言语行为加以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判断专断的行为类型和行为结果。

作业要求

1.收集5个专断事件的资料。对儿童的专断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写出观察报告。

2.通过实际观察,对操作定义和记录形式提出改进建议。

3.评价事件取样观察法。

作业(十三) 幼儿游戏的象征性水平

观察指导

观察幼儿的角色游戏。对每个幼儿观察10分钟,着重注意幼儿运用玩具材料做象征物的情况(例如,用半个皮球当小碗或做小船,用积塑片当食物等)。共观察5~10名幼儿。根据观察所获得的资料,对该年龄幼儿游戏的象征性水平作出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

角色游戏中幼儿对玩具的象征性运用观察记录表

作业(十四) 幼儿自由游戏中的相互交往行为

观察指导

选择确定一个年龄班,在自由游戏时间,观察幼儿的相互交往行为。交往指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随机选择5~8名幼儿,对每个幼儿每次观察5分钟,注意幼儿交往行为的发生,并尽可能详尽地记录下来。观察每个幼儿3次。总计资料:3次×(5~8人)=15~24人次。

依据观察结果,对该年龄幼儿的交往行为特征作出分析判断,进而写出观察报告。

观察时注意以下细节:

1.交往双方的行为。

2.交往的发起与反应。

3.交往的具体行为方式(语言、动作、表情及其他身体姿态等的具体表现)。

4.交往性质:积极、消极或中**往。

5.交往的行为类型与具体内容(如声明、询问、求助、指挥及其他等)。

6.交往发起的环境场景。

7.交往行为的结果及持续时间。

作业(十五) 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比较性观察

观察指导

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形下,观察幼儿的语言行为。观察4名幼儿,每人5次。等待幼儿语言行为的发生,观察描述下来。注意以下信息:

1.语言发生的情景、场合。

2.幼儿的言语表达是用于交往交际还是认识方面?如果是交际性语言,注意幼儿与成人交往的语言同他与其他幼儿交往所用语言有什么不同。

3.发音是否清楚明白?

4.句子的长度如何?是否连贯、完整?是否符合语法结构?

5.运用各类词语情况,语汇是否丰富?

6.幼儿语言内容如何反映其思维水平?

在观察描述和对结果作初步汇总统计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写出观察报告。

建议

1.观察同年龄幼儿,了解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

2.观察不同年龄幼儿,了解语言的发展状况。

作业(十六) 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的操作条件观察

操作定义

操作条件是指通过运用一个刺激逐渐引起一种变化,从而形成一种联系的学习过程。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的、合作的或利他的行为,如分享、同情、协作等。

观察指导

观察幼儿园1名3~5岁儿童1小时。以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作观察记录。注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并加以描述。详尽地描述这个行为是否得到了在场成人或周围伙伴的注意,他人对这个儿童积极行为的反应。成人或伙伴的积极强化是否引起这类行为的再次发生?其发生频率在每个5分钟时间单位是否有变化?

这里采用的观察方法是将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结合的形式。可以运用以下表格:当儿童在一个时间单位里出现亲社会行为,就在相应的格内打钩;如果这个行为引起成人注意,就圈上这个钩;如果得到伙伴关注,就在钩下画线。

将定性与定量的资料加以汇总分析,写出观察报告。

观察到的幼儿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