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1917年至1927年的茅盾,是政治活動家、評論家和文學研究家。他是在政治上感到迷惘和彷徨,同時受到白色恐怖壓迫的時候才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最終成為了左翼小說的巨匠。1927年至1928年6月,完成《幻滅》《動搖》《追求》(總稱《蝕》三部曲),從對中國革命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心靈曆程的獨特角度來反映人們所關注的重大題材:北伐戰爭的情勢、武漢蛻變前夕的尖銳鬥爭、南昌起義的槍聲等,雖然不是直接的描畫,但通過人物在曆史洪流中的沉浮,展現了紛繁複雜的時代風貌。1928年至1930年4月,客居日本期間完成長篇小說《虹》,這是一部中國最初覺醒的知識女性艱難曲折又絢麗多姿的心靈變遷史,作品在體現時代性與社會性上取得了成功。長篇小說《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始作於1931年10月,完稿於1932年12月。小說以宏大的藝術構思,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重大矛盾和鬥爭,它不僅是茅盾創作道路上的裏程碑,而且是30年代左翼文藝運動的重大收獲之一。《腐蝕》是茅盾在抗戰後創作的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於1941年5月在香港《大眾生活》上開始連載時,就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這部日記體的長篇小說,是暴露社會黑暗的政治小說,也是一個心靈懺悔者自剖的心理小說。長篇小說《霜葉紅似二月花》,反映了五四運動前夕民族資本家在發展資本主義過程中既雄心勃勃又動搖軟弱的特點。
短篇小說在茅盾的創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林家鋪子》和《春蠶》是最優秀的作品,描寫的都是1932年“一·二八”上海戰爭前後的動亂生活。
茅盾小說創作的成功是當時革命現實主義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第一,他的小說具有時代性、史詩性,迅速敏銳地反映了當時的重大事件和時代精神,力爭概括特定時代和民族社會生活的全部複雜性和豐富性,是20世紀上半段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第二,茅盾給我們提供了生動、具體、獨特的係列藝術形象。第三,茅盾擅長以政治經濟的眼光對社會各階級狀況和民族曆史的總趨勢作宏觀的審度,他的小說具有宏偉而嚴謹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