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三節 巴 金

字體:16+-

內容提要

1928年巴金創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塑造了一個以生命向黑暗社會複仇的職業革命者杜大心的形象。小說對人物行為及環境的描繪不甚清晰,而主人公強烈渴望平等、公正、博愛,對專製暴政充滿憎恨與反抗的精神特征,卻十分鮮明。隨後,巴金在尋求社會出路的**狀態中,創作了一係列革命題材的小說:中篇小說《新生》(1933),《死去的太陽》(1931),總稱“愛情三部曲”的《霧》(1931)、《雨》(1933)、《電》(1933),短篇小說《海的夢》(1932)等。小說多以第一人稱和日記體敘事,故事多來自臆想。大量的人物獨白與內心**的表述,使作品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這類創作也決定了巴金早期創作的特征: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感情真摯、熱烈,但敘事並不完美。這種特征以及缺陷也普遍地存在於他當時的其他短篇小說中。自1929年到1937年抗戰爆發,巴金出版了11個短篇小說集,如《複仇》(1931)、《光明》(1931)、《抹布》(1932)、《將軍》(1934)、《神鬼人》(1935)、《長生塔》(1937)等。

1931年長篇小說《家》的誕生,標誌著巴金小說一個重要領域,對表現自己熟悉的家庭生活的開拓,這為巴金小說擺脫幼稚、邁向成熟積累了重要經驗。《家》的主題意蘊:第一,通過對高家分崩離析過程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封建製度必然滅亡的命運。第二,控訴了封建禮教的“吃人”罪惡。第三,批判了“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第四,形象地反映了“叛徒”的呼喊和抗爭。藝術特色:一是結構宏偉而嚴謹。二是用真實動人的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繼《家》之後,巴金於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春》《秋》,三部長篇總題為《激流三部曲》。